当代吴氏
标题:
雍州吴山祭祀遗址 吴阳上畤祭黄帝 吴阳下畤祭炎帝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昨天 15:10
标题:
雍州吴山祭祀遗址 吴阳上畤祭黄帝 吴阳下畤祭炎帝
雍州吴山祭祀遗址 吴阳上畤祭黄帝 吴阳下畤祭炎帝
畤是秦汉时期国家用来祭祀天地和五帝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祭祀是除军事之外的一件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自西周以来,郊祀已成常态。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传承周代祭天礼仪时,将周人“祭上帝、祭祖先”的传统礼仪上升到“祭天地与五帝”的新高度,又首创“畤祭”郊祀形式。祭天通常在郊野举行,仪式最为隆重。
雍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都所在地,也是秦“九都八迁”过程中建置时间最长的正式都城。公元前754年,秦文公东猎于汧渭之会,置鄜畤;前674年,秦宣公在渭南(即渭河以南,当属雍地范围)置密畤;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于吴阳之地置上畤,祭黄帝;公元前419年,秦灵公于吴阳之地置下畤,祭炎帝。秦国建立了雍四畤祭祀系统,尽管文献记载清楚,但关于雍畤的具体位置历来多有争论,始终未有答案。而在秦雍城遗址的几十年考古工作中,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国人墓葬区、离宫别馆区都已逐渐清晰,唯独缺少郊外畤祭的实物证据。
2017年,考古人员在对雍山血池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和陶片进行分类整理时,从几块陶器残片上发现了“上”“上畤”等几个汉代人书写的隶书陶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认为,这些文字指的应该是吴阳上畤,而这也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雍城遗址内首次发现准确定性畤的实物证据。
祭祀黄帝的吴阳上畤得以重见天日,那么,祭祀炎帝的吴阳下畤又在哪里呢?
2018年12月,考古人员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吴山祭祀遗址,勘探遗址范围有8万多平方米,已经发掘了800平方米,清理出了8座祭祀坑。“祭祀坑规制非常的一致,都是四匹马,一辆车。车是木质,各种车的青铜构件,像车軎、马镳、马衔等都保存得很好。”据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副研究员、吴山祭祀遗址考古队领队游富祥介绍,由于年代久远,祭祀坑中的马骨和木质的马车都已经腐朽,只保存了车马器和铁质构件。经过清理,考古人员在马车的车舆部分遗迹内,发现了祭祀用的玉人、玉琮和箭镞等器物。其中玉人分为男女玉人两种,与玉琮叠放在车舆前方。除了四号坑被破坏严重以外,其余七座祭祀坑都发现了玉人和玉琮的固定组合。从遗址的规模和出土的器物来看,这处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历史文献上记载的祭祀“农神”炎帝的“吴阳下畤”。
吴山祭祀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新街庙镇川村的山梁上,与此前发现的血池遗址遥遥相望。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所等单位联合对吴山祭祀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尤其令考古人员兴奋的是,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件特殊的器物——铁鍤。铁鍤属于农具,它的出现对考古人员判定遗址性质提供了帮助。“我们知道,历史上经常把炎帝作为‘农神’来祭奠,这个农具出现在祭祀坑里可能跟祭祀炎帝有关系。” 游富祥说,这次发现的吴山祭祀遗址的文物种类,与凤翔血池祭祀遗址出土文物基本相同,说明两个遗址的功能是一样的。但从年代上分析,吴山遗址比血池遗址略早。
在位仅九年的秦灵公,他的陵墓至今也是下落不明。秦灵公在位期间时,秦国被魏国打得节节败退,但后世的史学家却说他是“秦国东扩的奠基者”,秦灵公的祭祀活动被称作是“最早的意识形态战争”,他死后所爆发的权力斗争,也阴差阳错地为商鞅变法铺平了道路。
秦灵公刚即位,为了开拓东方,就是把秦国都城从经营了几百年的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搬到泾阳。泾阳距离魏国的边境不到二百里(约今80多公里)。秦灵公迁都到泾阳成为了秦国东扩的跳板,后来的秦孝公迁都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也只不过是把灵公的“前线指挥部”又往前推进了几十里而已。
不过,秦灵公的“文化暗箭”就更加精准狠辣。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在吴阳(今陕西宝鸡陈仓区县功镇)同时祭祀了黄帝和炎帝,并且还特意分开了上、下两个祭坛。在秦灵公祭祀炎黄二帝的十年之后,吴起来到了鲁国,开始了吴起的不凡人生,三年后,吴起在魏国变法,在阴晋之战,以五万魏武卒击败五十万秦军,并将魏国的疆土扩展到陕甘边境的吴起镇(现为吴起县)。
在公元前415年(吴起到鲁国的三年之前),秦灵公突然去世,他的嫡子(就是后来的秦献公)被叔父简公夺位,被流放的献公在二十年后重新夺回王位之时,才是真正开启了秦国的商鞅变法(此时,是吴起在楚国变法的二十年之后),而那些旧的贵族集团们在商鞅的时代会被彻底地清算。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www.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