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镇江丹阳吴都葛城 三篇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5-8-3 21:42
标题:
镇江丹阳吴都葛城 三篇
镇江丹阳吴都葛城 镇江丹阳延陵季子庙
在镇江大港句吴国君古墓区(吴国王陵区 吴氏祖坟山)正南方向四十公里处,是镇江丹阳延陵镇九里村季子庙(据记载,这里在唐朝曾发现季子墓)。镇江丹阳延陵镇九里村季子庙东南方向约十八公里处,是镇江丹阳葛城遗址所在地。
丹阳吴都葛城延陵九里
吴文新
西周至春秋的吴国,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也是一幅壮观的历史画卷。
泰伯奔吴,公元前1123年,梅里建国,吴国历经二十五世君王,存续约650年.至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攻占吴国,逼死夫差。越王几乎将吴国子民赶尽杀绝,更惨的是实施灭绝吴国的文化和历史。从此以后,吴国没有了文字历史记载,只有(其它诸侯国)旁证资料和传说。所以到当代,人们基本上只知道吴国开头和结尾的历史。其中,第六世至第十七世国王的历史和故事基本没有,至于这些国王所在的国都在什么地方根本不知。
那么,吴国的“第二古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又要重新选择都城。2007年丹阳考古发现“葛城遗址”。葛城又是什么性质的古城。季札让王隐居、躬耕“九里”,第一次册封“延陵”在什么地方,延陵和九里与葛城又是什么关系?对此,笔者想做一些探索、研究和梳理。
吴国断层500多年的古都历史文化,这是一个千年之谜,也是历史的欠缺,更是咱们吴氏后人的共同遗憾。2007年9月,在丹阳葛城考古现场传来了佳音,发现了2500年至3000年的吴国城址。通过勘探考古,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吴国古城和吴文化的信息资料。从此,揭开了吴国第二都城的神秘面纱。
其次,2017年第三届《泰伯论坛》上,无锡吴文化资深研究员吴剑平,发表了《探索丹阳葛城遗址》的论文,论叙了吴国的新二都、三都、四都理论,尤其着重阐述了“葛城二都”的论点。为吴国都城的迁徒及演变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展开了一幅路线图。
再者,笔者也很有历史文化缘分,分别在去年和今年接受了两份非常有价值的吴文化研究佳作:一是2019年8月偶然的在网上搜索索到了,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训写的《古延陵地域考》,二是2020年4月通过人介绍与丹阳杨训会长(原丹阳市副市长)接通了电话,我向他请教丹阳吴文化,两人展开了热情洋溢的交流,其中,又向我诚挚的推荐了他的研究成果《季札墓考》。
更有,今年五月,无锡吴文化研究会研究中心主任、陈振康教授提供了,关于2008年丹阳考古发现“葛城遗址”,的重要专家论证资料。是国家、江苏省12位考古及历史研究专家,在江苏丹阳论证会上的论证意见。基本确定葛城是西周至春秋,吴国约50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上信息资料是向我,同时也向咱吴地及广大海内外吴氏,提供了鲜为人知的、真实的、难得的关于葛城延陵和九里季子的吴国历史依据。这样,我对葛城古都和延陵九里季子故里的研究,就更加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一,西周春秋吴国政治中心的转移
中国的古人类已经在吴地活动了30多万年,最初主要在宁镇丘陵地区,旧石器晚期扩大到太湖流域;到新石器时代时期,太湖流域创造了发达的新石器文化,水平超过宁镇地区。大约在四千多年前,良渚文化突然消失。商初,宁镇地区水平又超越太湖流域。
宁镇和太湖两个区域的文化分界线大致以茅山一线,在丹阳、常州、江阴的文化遗址中多发现两种文化的叠压和交错情况。进入夏商时期以后,商文化势力已经渐次南下,到达宁镇地区。商末,“太伯奔吴”,随着先周文化的南下,有些学者认为,周人在太湖流域的无锡梅里首先建立了统治中心“句吴”,其应为和当地荆蛮族人融合的部落。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势力进入宁镇地区,分封吴于宜地(唐兰先生称应在今江苏丹徒一带),2007年,江苏丹阳市葛村、珥村遗址的初步发掘,经专家论证,为西周至春秋时吴国早期城垣遗址。吴太伯玄孙君系五世周章“君吴”,周武王封周章为吴伯,吴国正式归属西周政治疆域范围。由于当时宁镇地区比太湖流域发达,为了便于统治并与中原沟通,太伯之后吴人受封进入宁镇地区,和当地文化融合。
吴国为何要迁都葛城
原因有三:
一、先期文明,丹阳珥陵
图片
坐落在丹阳南门外的凤凰山遗址,就是六千年前远古文化的见证地。经过1989——2010年的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叠压的共有八个文化层,最低的第八层,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证明早在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起源农耕文化。
2005年,珥陵中仙村,施行万亩良田改造工程,在大规模土地平整时,推土机赫然推出了商周时期至汉朝以前的文物和遗址,也就是1800年至3500年前的历史及文物,出土有三个历史文化层。上面第一层,有一区西汉富人墓、东汉武将墓,分别出土了随葬品、瓷器、陶器宝剑等许多文物。中间第二层,是战国时期的古墓,出土有非常精美的玉璧。第三层,也是最底层,是商周时期的村落遗址,出土有石锛、石斧、鬲片、鬲足等文物。
二、地理位置,背山面水。
丹阳,地处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交替地带,山川秀丽,河网密布,物产丰富。
西面,背靠宁镇的茅山山脉。东南面,是广阔的苏锡常平原,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乏是一块风水宝地。
三、军事选择,纵深安全。
吴君周章时期,吴都从梅里迁至镇江丹徒“朱方”,后来周康王封周章吴地为周朝诸侯国,当时“宜城”为吴国都城,吴国辖区称为“宜地”。据传宜城在现今镇江丹徒县的谏壁、大港的长江边,因江水长久的冲刷而湮灭了。后来第六世吴王熊遂,迁都向南60里至内地的丹阳“葛城”,从军事角度讲,此处,对于江北的中原诸侯、西面的楚国、东南面的越国都是能攻能防之地。
寿梦遗愿.传位季札
寿梦年老时,遇到和老祖宗古公亶父一样头疼的问题。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季札是寿梦四子中最知书达礼、仁爱贤明,因而深得寿梦的宠爱,寿梦想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可是季札不肯接受。于是寿梦临终前 ,把儿子们都叫到身边,并嘱咐长子诸樊,王位一定要兄终弟及,以便最后传到季札的手中,诸樊感泣而应。吴王寿梦二十五年(鲁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年)九月,寿梦去世 ,诸樊继位。
吴王寿梦在位期间,奠定了吴国的强盛基础,始称吴王。 而且遣使访问周天子以及中原诸侯国,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并任用晋国大夫申公巫臣训练吴国士兵,教授吴国士兵如何使用战车以及排兵布阵之法,使吴国军事实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招贤纳才.阖闾登王
阖闾,原称公子光,是吴王诸樊之子
吴国在吴王寿梦在位时期开始强盛。 吴王寿梦死后,四个儿子,前三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相继即位,四子季札德能最高却无心王位,屡辞王位而不授。馀昧病故,馀昧的儿子僚即位,是为吴王僚。 公子光心有不甘,常常认为自己的父亲兄弟四人,应当传位给叔父季子。季子既不接受国家,而自己的父亲最先继位。既然没有传位给季子,自己就应当继位。于是暗中招纳贤能之士,准备袭击吴王僚,夺回王位。
吴王僚二年(前525年),吴王僚派公子光率军攻打楚国,公子光战败而且丢失先王的船。公子光惧怕获罪,便偷袭楚军,夺回王船后才回军。
吴王僚五年(前522年),楚国逃亡之臣伍子胥前来投奔,公子光以宾客之礼接待他。
吴王僚八年(前519年),吴国派公子光攻打楚国,击败楚军,将楚国的前太子建的母亲从居巢迎接到吴国。借势北伐,击败陈国和蔡国的军队。
图片
当初伍子胥投奔吴国,劝说吴王僚:"楚国可攻破,希望再派公子光去。"公子光对吴王僚说:"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劝大王讨伐楚国是为了报私仇罢了。攻打楚国未必能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杀吴王僚而自立为王,又不能说穿此事,于是就将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大喜,便以伍子胥为宾客。伍子胥退隐乡下从事耕作,以等待专诸的行动。
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国内动荡之时,兴兵伐楚。 由于国内空虚,阖闾加大了策动政变的步伐,并在吴王僚班师回朝的庆功宴上派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的故事。由此阖闾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迁离丹阳葛城.移都太湖地区
当时的吴国虽已强大起来,但仍有不少困难:譬如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军事防御设施尚不完备,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没有保障;国家粮仓还未建立,荒地也未充分开垦;西边的楚国已成为雄踞中南的泱泱大国,南边的越国也有很强的实力,对吴国构成威胁。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具有政治胆识的吴王阖闾大力搜罗人才,任贤使能,采纳良策,听取民声。他任用了楚国旧臣伍子胥,听取其振兴吴国的建议。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为行人(外交官),伯嚭为大夫,共同参议国事。 经伍子胥推荐,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军事家孙武,与孙武讨论晋国六卿强弱[1] ,孙武献出了自己的军事著作兵法十三篇。当时正是吴国振兴霸业之机,吴王阖闾读了很感兴趣,拜孙为将军。
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主持修筑阖闾大城, 吴王阖闾还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
吴国经过吴王阖闾的一系列改革[1] ,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吴王阖闾开始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养。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一切准备就绪,吴王阖闾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强大的楚国。
二,季札让王.赐封延陵.躬耕九里
公元前576年的农历四月十三,丹阳葛城,有一位男孩呱呱落地,他就是,吴王寿梦(当时45岁)的第四个儿子季札。他从小聪明伶俐,酷爱读书,博览诗经。且知书达理,懂礼节,重孝悌,持友善。深得父亲的宠爱和兄弟的拥戴,也广受人们的尊崇。
三让君位:
一让、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他的三个哥哥分别是老大诸樊、老二馀祭、老三馀眛。季札排行老四,可是他的贤能却深受自己父亲寿梦和哥哥们的欣赏,所以寿梦一直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季札能站出来挑起治理国家的重担。他的哥哥们对此也毫无怨言,季札却坚决不肯接受父兄的好意。国不可一日无君,不得已寿梦在去世前立长子诸樊为王,暂时代理国政。
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二让、诸樊在服丧期满后,再次提出将代理的国王位置让给季札。季札还是不肯接受,推辞道:“曹国的例子,当初曹宣公死后,公子负刍(曹成公)谋杀太子自立为国君,曹国臣民都希望立贤良的子臧(公子欣时)为君。子臧知道这个消息后,为成全公子负刍而逃离曹国。子臧被君子们称赞为能坚守节义。季札又诸樊作为吴王的长子继承王位,是合乎礼制的,没有人敢质疑。何况,做国王并不符合我的节义标准。我虽然不才,但是愿意追随子臧之义。
吴国人仍然不死心,还是希望季札能继承王位,被逼无奈,季札只得抛家舍业,隐居到 “九里”开荒耕地去了。吴国人见季札态度如此坚定,也就放弃了逼迫他即位的打算。
诸樊去世之后,遗下旨意让弟弟馀祭即位,他希望王位一直传弟直到传到季札。诸樊这样做也是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季札的心愿,这样做也不会伤害到季札的节义。季札被封于(丹阳)延陵,所以他又被称为延陵季子。
三让、馀祭之后又将王位传给了馀眛,馀眛临终前要将王位传给季札,就在此时,季札再次推辞并逃亡。国不可一日无君,王位最终传给了馀眛之子僚。
余祭赐封.丹阳延陵
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中心在丹阳延陵镇)名号"延陵季子"。季札礼让、诚信、睿智,世称"至德第三人"。
大哥诸樊过世后,二哥余祭接位。余祭元年(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季札于延陵邑(中心在今丹阳延陵镇)名号"延陵季子"。当时,季子29岁。从此,季子驻政丹阳延陵、躬耕九里,一待约33年(29—62岁)。
综合历史资料显示,季子封邑延陵的时间是在吴王余祭元年,即公元前547年。据历史推算,延陵邑至吴王夫差被越灭国(前473年)而失邑,存世仅75年;后越国被楚国所亡,楚国又被秦国所灭,竖年即以延陵旧地置延陵县。而其封邑范围在扬州以南,吴国西边,大约包括今常州武进、镇江丹阳、江阴和无锡部分区域。
和平使者.观乐议政
余祭四年,派遣季子出使中原诸国,演绎了观乐、议政的经典故事。
季札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他出使各国的表现上,他到了鲁国请乐师演奏周乐。每演奏一首乐曲,季札就把相关的典故、人物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和人物的美德说了出来。周乐在其他人的耳中可能仅是乐曲,但在季札的耳朵里变成了乐书,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乐理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正所谓厚积薄发,没有积累就没有洞见,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季札离开鲁国够来到了齐国,他根据齐国的形式给晏平仲提出了一条建议:“赶紧放弃自己的封地和权力,可以免予灾祸”。当时齐景公无能,权臣栾施和高强形成了对峙局面,在这个时候权力和封地带来的不是好处,反而可能是来自两方的党同伐异。因此为了避免灾祸,季札建议晏平仲放弃权力和封地,保命要紧,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晏平仲按照季札的建议去做果然从栾高之难中幸免于难。
季札离开齐国后到了郑国,见到了子产,两人相处十分融洽。季札分析郑国的形式说,当前郑国的执政者奢靡不修德政,统治的时间不会长久了,到时候大权必定会落到你的手里,你如果大权在握一定要修德政,以礼治国,不然郑国将败亡。子产深以为然,子产可是孔子的高徒,见识必不输于常人,他对季札的话深以为然,成为了一代贤君。
季札到了卫国,发现卫国有很多仁人君子,于是说到君子多则国无患。什么是君子?有能力为国家分忧的人,这样的人多了,国家还有什么了担心的呢?
季札到了晋国,发现孙文子在歌舞升平,乐声很远都能听到。他分析道孙文子大祸不远了,因为国君新丧,他就在歌舞升平,这就和燕子把窝构筑在帐篷上一样,处境十分危险,会成为众矢之的。孙文子听说后,终身不听琴瑟之音才得以避祸。
季札到晋国后就发现晋国国君无能,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赵魏韩三家手里,他敏锐的判断不久晋国就会被三家瓜分,他劝自己的好友叔向说:“你性情刚直,要早点做好准备,不要因此而受到牵连”。能识时务,辨人情,有对策,不负贤者之名。
守诺重信.徐墓挂剑
季札重信义。公元前544年,吴王余祭派遣季子出使中原,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
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季札挂剑行为获得了徐国人的赞赏,遂作《徐人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然而最让人感怀的,还是他的挂剑酬友。明代诗人杨于臣有《咏睢宁》诗曰:"季札报徐君,冢树挂剑锋。至今泗水南,高台遗芳踪。"清代状元李蟠有诗为证:"斯事何关物有神,交情赖此尚留真。三朝仍自称公子,一剑安能负故人。国乱先机脱匕首,君仇遗恨失延津。匣中亦有吴钩在,酹酒西风看几巡。"足以佐证季札挂剑故事的文化影响久远,广为流传。
图片
儒家圣贤.南季北孔
鲁国的孔子很钟情于年长25岁的吴国公子季札的,儒家思想的起源具有十分鲜明的季札因子。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公元前576年出生,公元前485年去世,享年92岁。吴王寿梦公元前584年称王,是春秋历史上第二位称王的诸侯(第一位是楚武王公元前704年称王)。是年,出现了两件历史事件:一是楚国出兵攻打郑国,郧国公钟仪率郧邑兵出战,被郑国俘获,转献晋国。二是楚国叛臣申公巫臣自晋至吴,助吴训练车阵,开启了吴楚对决百余年。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也就是说,季札年长孔子25岁,季札92岁高龄谢世时,孔子已经是67岁的老人,正在周游列国的归国途中(孔子公元前484年归鲁)。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季札和孔子基本上是同时代,春秋末年人。
在现有的史籍中,孔子和季札有两次直接的接触。第一次是公元前544年,孔子8岁,季札33岁。季札聘鲁观周乐,孔子是小小的看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和《史记·吴太伯世家》均有详细记载。第二次是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37岁,季札62岁。季札在聘齐途中,长子不幸病逝,孔子带弟子现场观看了季札葬子的全过程,《礼记·檀弓下》中有详细记载。
季札是位圣贤。《季札评传》(周群著)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定位:“明敏博洽的资禀,逊让君位的高风,诚信待友的德行,以民为本的思想”。《史记·吴太伯世家》对季札的记载在整个吴国历史中占据的篇幅最多,16岁开始3次谦让王位;33岁聘问诸国(鲁、齐、郑、卫、晋),于鲁观周乐;62岁遇变礼国;92岁高龄救陈等等。这在《史记》世家中绝无仅有,足见季札在吴国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足见司马迁对季札的敬佩之情怀。《上博楚简·弟子问》中“子曰:‘前陵季子,其天民也’”。《论语·颜渊第十三》中“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
公元前485年季札去世时,孔子正在周游列国的返国途中。传说孔子手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之十字碑文,现存于丹阳延陵季子庙,系唐代殷仲荣摹刻。历代史家推论,这是孔子留于世间唯一墨迹。
孔子钟情于季札是有历史渊源和现实感应的。我们知道,孔子所敬佩的人是周公,所推崇的是周之礼乐。而吴国和周是同根同源同脉的。
时间悄然而至公元前584年,“寿梦立而吴始益大”。随后,吴国历史又上演了一曲“三让王”的感人故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年仅16岁的“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乃有吴王寿梦 “兄去弟及”的叮嘱。公元前527年,馀昧卒,按序该50岁的季札为王,但季札亦让,馀昧儿子公子僚被立为吴王。由是埋下了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诸樊长子)派遣壮士专諸杀王僚的祸根,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吴国公元前473年的灭亡。以至有“吴国的灭亡季札是有责任”的历史责难。
孔子对同时代的年长者季札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8岁的孔子在曲阜看33岁的季札观乐论诗,当然有“天民”(《上博楚简·弟子问》)的震撼,理应有“孔子删诗”的萌动;37岁的孔子携弟子在嬴、博之间观看62岁的季札循礼葬子,发出“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 《礼记·檀弓下》)赞叹; 再观季札“挂剑酬心”、“循礼让国”、“历聘中华”等举动和行为,孔子认为是“忠信”、 “崇德”、“徒义”(《论语·颜渊第十三》)之圣品;再看季札“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娴熟得心应手,“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的十字碑文也就在情理之中。
纵观季札92岁的人生历程,其经历了从吴王寿梦到吴王夫差的六代吴王,见证了 “寿梦立而吴始益大”,吴王阖闾占领楚国郢都的“春秋五霸”之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辱···史籍虽然没有季札对孔子的只言片语,但不排除“南季”对“北孔”有溢美之词感。孔子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间传承人物,是集大成者,儒家思想是不乏季札因子的。
葛城与九里.吴国圣地
葛城,为什么叫“葛城”,因是在三国时期,东吴国大将功臣诸葛勤(诸葛亮弟),被孙权封城与此,所以历史以来就叫“葛城”。但当地人,2500多年来一直相传叫“黑城”,应该是阖闾的“阖”的谐音。根据杨训会长的研究,黑城应该叫“阖城”。据我分析,吴王阖闾是在葛城登上王位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从葛城迁都去无锡(常州)太湖阖闾城,当时(阖闾已是41岁,在葛城从政、从军已有20年生涯)葛城就已经叫阖城了。迁都后葛城还是一直保留。由于阖闾的祖先都埋葬在葛城,他每年祭祀祖先要来葛城、祭祀天地要来“神墩祭祀坛”,这就有理由说明三国后至今的葛城,就是2500年的“阖城”(从公元前514年阖闾的“阖城”迁都至三国孙权封诸葛勤的“葛城”,古时“阖城”就喊了700多年),所以,当地后人至今,还习惯于称“阖城”。葛城是吴国有型的遗址文物遗产,而“阖城”的名称,是2500多年人们传承下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葛城古都时期,吴国前后历经十八世君王。季札的父亲(寿梦)和他兄弟四人,当然都出生在葛城。
公元前576年的农历四月十三,有一位男孩呱呱落地,他就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他从小聪明伶俐,酷爱读书,博览诗经。且知书达理,懂礼节、重孝悌、持友善、崇仁德。深得父亲的宠爱和兄弟的拥戴,也广受人们的尊崇。
寿梦年老,见季札贤能,想传位与他,可他不受,说理应先传长子,不能违背礼制。然后,父亲约定兄终及弟,但历史事实是季札演绎了“三让王位”,始终没有接受王位。
他先是逃避王室,隐居九里。二哥余祭元年(公元前547年),正式赐封季子于丹阳“延陵”。从此,季札一直驻扎延陵,躬耕九里约47年。
后来,吴王曾几次派遣季札出使中原。当然,季札的出使并非个人行为,也不是吴国为季札一个人“作秀”。前514年,吴伐楚,季札授命出使晋国以观察诸侯的动静。由此可见,季札的出使对吴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公元前529年,吴国打败西北的州来国(现安徽淮南风台区),然后,吴王僚将“州来”地域封给了季子。当时,季子47岁。所以,就有“州来季子”之历史古典。
季札人生的62岁之前,也就是他在丹阳渡过了他的少年、青年、壮年时期,正是理想万千且风华正茂之时。
那么,丹阳葛城、延陵、九里之间,相互是什么关系?经笔者探索研究,科学分析,它们之间应是政治关系、地理关系、亲情关系。它们又是紧密、相连的政治文化的有机整体。
葛城,是寿梦称王、吴国中兴、定都五百年的地方,是吴国的重心所在,是让王—季札的出生地,是季子“谦让”思想的摇篮。理所当然可称吴国圣地。
思念故乡.魂归故里
季子约62岁以后,因吴国都城从丹阳葛城迁往太湖(马山.雪堰)地区,出于对恩叔的亲情关爱和便于参政议政等因素,阖闾也賜封他到“常卅延陵”,和“吴下里躬耕地”。这时也就是他步入人生的老年(退休养老)时期。在七十岁前后,即阖闾时期,季札也时常参与政事和外交。待到八十岁后,即夫差时期,季札对于国政大事也懒得参于了。这时,国家领导人巳蠢蠢欲动,专注挺进中原,蓄势称霸。
这不符合季子思想,他的理念是,国内社会稳定发展,国际诸侯之间和平共处。到夫差时期,他是不主张军事扩张,更反对穷兵黩武。
待到季札暮年,他逐渐产生了思念故乡、叶落归根、回归故里念头。其原因有四:
一、对良臣伍子胥,坚持要重点防备南方越王勾践的复仇野心,暂缓中原称霸的荐言,当时的吴王夫差置若罔闻,反听信了奸臣伯痞的谗言,从而逼伍子胥投江之死。季札是根本看不下去。
二、季札历来坚持和平发展理念,多次出使中原展开和平外交,为吴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吴国争取了大量的发展时空。但与后来夫差的穷兵黩武、高调争霸的战略很不适应。
三、思念故乡。季札出生在葛城(1--15岁生长学习在葛城),隐居、躬耕在九里(16—62岁),封邑在丹阳延陵(29—62岁),多次出使中原的出发地在九里。这方水土养育和滋润了他。
四、他的13代祖先,吴王第6世熊遂—第18世寿梦(他父亲)都出生、生活、主政在葛城,他的母亲兄弟也都出生、生活在葛城。
以上因素,可以确认,丹阳,是季札的第一故乡,即:理所当然的“季子故里”。所以,季子最后非常思念故乡,且归葬九里应在情理之中。
延陵九里.季子圣地.
吴王寿梦,是季子的父亲,吴国在他主政期间,开拓进取,中原称王,国家已逐渐走向强盛。寿梦可称是吴国的强君和伟人。同时具有历史功绩的是,养育了(四子)吴国及中华的“南季”圣人—季札。因此,寿梦作为吴国的历史伟人和名人,也是值得吴地及吴氏后人永远祭拜和敬仰。
季札,传承了寿梦的优秀基因。从小在葛城博学多才,修身养性。深得父亲信赖,想让王位与他,但他始终不授,只因他的孝悌、友善、崇德、谦让的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所以,自然就在葛城与九里之间,演绎了“三让王位”和“徐墓挂剑”经典历史故事。
季子逝世后归葬九里。越灭吴,季札后人中唯有四子子玉一系坚守家园,子孙世守不替。建祠于季札墓左侧,墓前存有唐“十字碑”。自汉至今,二千余年有司每岁致祭,香火鼎盛。古时,祠四周水泽万倾,沸井百余。今尚存沸井六口,三清三浊。
丹阳延陵,是季札让王后的第一封邑,此城邑(现今的丹阳市延陵集镇)2500年后依旧善存。九里,是季札让王后的隐居、躬耕地,也是季札出使中原、观乐议政、徐墓挂剑的出发地,是季札和平外交思想、诚信友善精神的孕育地。季札也是中华历史共论的,儒教思想的“南季北孔”圣人。那延陵和九里就是名副其实的“季子圣地”。
季子谦让诚信的至德精神,是吴地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核心价值,我们吴地、吴氏后人更要永远的弘扬和传承,不断努力为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 吴文新
无锡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常务理事
2020年7月18日
评论 3
Boyee2
赞
越王当然 没有 将吴国子民赶尽杀绝
回复
·前天19:03
Boyee2
赞
“姑苏”不是吴文化地名 闹笑喔了伐!“姑苏”不是吴文化地名,这些主流的吴文化专家、学者研究了几千年,哈七搭八,研究出了一个大笑话 姑苏、姑胥之名源于湖熟文化。 鸠兹——姑熟——胡孰——姑苏(姑胥),湖熟文化中心迁移路径。鸠兹、姑熟、胡孰、姑苏(姑胥)都读khoosiou。有劲伐?! 苏州另外一个古称“姑馀”才是苏州的真正句吴(yú)地名,句吴和姑馀都读khooyú。这些主流的苏州吴文化专家、学者到西阿想不通,原来自家额老祖宗是镇江宁。 不懂镇江怎么谈吴文化,不懂镇江怎么谈江南。 @央视一套@新华社@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澎湃新闻@上观新闻@镇江发布@金山网@南京发布@常州发布@无锡发布@苏州发布@上海发布@北京发布@西安发布@太原发布@郑州发布@人民网@镇江探秘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5-8-3 21:43
吴国第二古都 镇江丹阳葛城五百年
吴国第二古都.丹阳葛城五百年
吴文新
商朝末年,泰伯三让周王,奔江南至荆蛮,梅里筑城建吴都,而后,周章授封、寿梦中兴、季子传承后三让、阖闾强盛、夫差中原称霸到失国,经历25位国君,立国约650多年。
然而,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攻占吴国,逼死夫差。越王几乎将吴国子民赶尽杀绝,更残酷的是实施灭绝吴国的文化和历史。从此以后,吴国没有了文字历史档案,只有(其它诸侯国)旁证资料和传说。到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也只是提到吴国的初期和后期的部分历史。所以到当代,人们基本上只知道吴国开头和结尾的历史。其中,第六世至第十七世国王的历史和故事基本没有,至于这些国王所在的国都究竟在什么地方根本不知。
吴国断层约500多年的古都历史文化,这是一个千年之谜,也是历史的欠缺,更是咱们吴氏后人的共同遗憾。
2007年9月,在丹阳葛城考古现场传来了佳音,发现了2500年至3000年的吴国城址,从此,揭开了吴国第二都城的神秘面纱。
春秋吴国政治中心的转移
中国的古人类已经在吴地活动了30多万年,最初主要在宁镇丘陵地区,旧石器晚期扩大到太湖流域;到新石器时代时期,太湖流域创造了发达的新石器文化,水平超过宁镇地区。大约在四千多年前,良渚文化突然消失。商初,宁镇地区水平又超越太湖流域。
宁镇和太湖两个区域的文化分界线大致以茅山一线,在丹阳、常州、江阴的文化遗址中多发现两种文化的叠压和交错情况。进入夏商时期以后,商文化势力已经渐次南下,到达宁镇地区。商末,“太伯奔吴”,随着先周文化的南下,有些学者认为,周人在太湖流域的无锡梅里首先建立了统治中心“句吴”,其应为和当地荆蛮族人融合的部落。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势力进入宁镇地区,分封吴于宜地(唐兰先生称应在今江苏丹徒一带),2007年,江苏丹阳市葛村、珥村遗址的初步发掘,经专家论证,为西周至春秋时吴国早期城垣遗址。吴太伯玄孙君系五世周章“君吴”,周武王封周章为吴伯,吴国正式归属西周政治疆域范围。由于当时宁镇地区比太湖流域发达,为了便于统治并与中原沟通,太伯之后吴人受封进入宁镇地区,和当地文化融合。
近年来考古发现,丹徒大港至谏壁一带发现了吴君周章、熊遂、余昧等吴国大型贵族墓葬,对探讨吴国的社会形态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佐证,宁镇地区成为吴国的政治中心。相反,太湖流域文化显得相对衰落。目前以土墩墓为代表的西周时期吴国文化,范围所及东到上海金山,西达皖南屯溪,南至苏浙交界的太湖沿线,北过长江。分布比较密集的是宁镇地区。其中,江苏丹阳市经遥感普查发现台形遗址44处,土墩墓434座。宁镇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西周青铜器,代表性的有1954年在江苏丹徒大港烟墩山宜侯墓出土的宜侯久 一 簋,(铭文中的虞侯久一 ,即宜侯久一 ,也即吴侯久一 。唐兰先生指出即吴国君主周章,墓为周章墓。)
1976年,江苏丹阳市司徒乡一处出土的西周中晚期的26件青铜容器中,有国宝级文物凤纹尊。其它有安徽屯溪西周贵族墓出土的青铜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礼器,代表了吴国文化的成就。早期吴国政治中心转移到宁镇地区后,宁镇地区发达起来,文化上向北发展,向西开拓,奠定了吴国早期统一疆域范围,在吴国迁都苏州前,宁镇(丹徒、丹阳)地区一直是吴地政治、文化的中心。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今苏州营建都城,俗称“阖闾城”、“吴大城”,春秋后期,随着太湖流域的发展以及便于与越国的战争,吴王阖闾迁都到此。吴国都城所在地也就改称“吴”,太湖流域再次成为吴国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也随及向太湖流域移动,此后吴地以苏州为中心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丹阳.有吴国先期文明
葛城以前,已有早期文明。丹阳,地处宁镇丘陵和太湖平原交替地带,山川秀丽,河网密布,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坐落在丹阳南门外的凤凰山遗址,就是丹阳六千年前远古文化的见证地。经过1989——2010年的三次考古发掘,发现叠压的文化层共有八层,最低的第八层,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证明早在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起源农耕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丹阳曾属吴、越、楚、等国,其名始称朱方、云阳。行政建置始于楚威王灭越后,初置云阳邑。
秦代及其以后,初为云阳县,后名曲阿县。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曲阿为风美县,后又复名曲阿或云阳县。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西南延陵乡置延陵县,分东北部置武进县。
隋时,丹徒、兰陵(原武进)县分别并入延陵、曲阿县,并以曲阿南金山乡置金山府(后改置金山县,即今金坛市)。
唐代,于武德二年(619年)至五年,曾“以曲阿置云州”,又改云州为简州,并分置武进、丹徒两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曲阿为丹杨(阳)县。
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延陵县为镇,划入丹阳(宋太平兴国中撰成的《太平寰宇记》载:“唐代从木之丹杨,即今从阜之丹阳也”。又,《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等皆云唐天宝元年改为丹阳县。按此记载,本书叙述宋代以后史事,一律称丹阳。)自此,县境地域基本稳定,丹阳其名延续至今。
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改名为丹阳市。也许是丹阳人民热爱家乡之故,并因城南有座凤凰山,城内有处地名为朝阳,故美其名曰“丹凤朝阳”。
珥陵古镇.历史悠久
珥陵的由来:公元502年,南齐萧衍废齐和帝,改国号为梁,是为梁武帝。武帝有一宠妃,乃珥村蔡氏。蔡妃美丽大方、知书达理,更与当朝皇后相处融洽。后来,梁武帝曾经赠送一付耳环于蔡妃,据说是价值连城。后来,皇宫里的人又习惯称她为“珥妃”。
蔡妃一直常怀思乡之情,怎奈处在深宫,身不由己。然而,却红颜薄命,年轻貌美的珥妃得疾病而死,武帝按照她的遗愿,将蔡氏葬到她的家乡二村。于是,二村遂称珥陵,并发展成一个中心镇。
时至今日,已无人知道“珥陵”究竟在哪里,只是传说蔡皇妃的陵墓葬在珥陵的东南方。
太子庙高头村文物遗址
2005年,在中仙村万亩良田改造、大规模土地平整时,推土机赫然推出了商周时期至汉朝以前的文物和遗址,也就是1800年至3500年前的历史和文物,出土有三个历史文化层。上面第一层,有一区西汉富人墓、东汉武将墓,分别出土了随葬品、瓷器、陶器宝剑等许多文物。中间第二层,是战国时期的古墓,出土有非常精美的玉璧。第三层,也是最底层,是商周时期的村落遗址,出土有石锛、石斧、鬲片、鬲足等文物。
图片
考古发现葛城遗址
关于葛城,当地人称“阖城”,少文化人误读为“黑城”,丹阳方言“阖”与“黑”、“城”与“村”同音。“阖城”或与早期“阖闾城”相关。
根据当地的一座古桥上刻着的“葛城桥”判断,葛城的地名由来已久。葛城地处珥陵东南六里的偏僻处,交通不便,很少有人知晓。
在考古现场,记者发现,虽然“葛城”已经几乎在地面消失,但古城的轮廓依稀可见,护城河清晰可辫。只不过,曾经高达10多米、宽約24米的城墙,已经被杨树林替代,至今仍然有約50米城墙伫立地面,只不过地面高度只有5—6米。据考古人员测量,古城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90米,这里只是内城,西周时这么大的内城规格已经很高了。
古城遗址占地面积86亩,三道环濠面积約200余亩,遗址核心面积有64亩,遗址高出地面3米,每道环濠围绕遗址周围而开挖,距遗址分别有8米、40米、60米距离,环濠深2—3米。古代的城有城有廓,即内城和外城,‘筑城以守君,造廓以卫民’,普通人不可能住在城里。葛城的形制很独特,水和城环环相套,从内城往外走,越过8米宽的壕沟,就是60米宽的外城,城外又是一道壕沟,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三层水环绕两层城。这种水环城、城环水的结构和常州的春秋淹城一样,但葛城的内城比淹城时代更早、规模更大。
为了揭开“葛城’遗存的神秘面纱,丹阳市文化部门积极筹备经费,准备勘探试探工作。2007年6月,镇江博物馆获准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试掘,自7月上旬考古工作开始,在镇江博物馆研究员肖梦龙,武汉大学教授杨宝成的带领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勘探,“葛城遗址”神秘面纱已被初步揭开。考古人员首先对遗址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勘探和开挖二至三个探方,摸清其地下文化层堆积情况。
经过试发掘,三个探方出土了以下文物:1,石器:石钺、石犁、石箭镞。2,青铜器:箭镞、铜器残件。3,工具:陶鱼网坠。4,红夹砂陶炊器锥型鬲足、鬲口沿及腹部等。5,泥质灰陶盘、豆、黑皮陶豆、内刻纹盆、圆底红陶瓮、罐等。6,几何印纹硬陶坛、罐等。7,原始瓷豆、碗。纹饰包括:粗绳纹、细绳纹、蓝纹、回纹、折线纹、方格纹、云雷纹、菱形填线纹、编织纹等。
在“葛城”中央,考古人员发现,有一座房屋的遗址,这座房屋很大,现场遗留的火烧土证明,这座房子的面积至少在25平方米以上,而当时一般住户面积也只有10平方米左右,这座房子用途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器型纹饰特征考查,“葛城”遗址的时代,可以定为西周中期至春秋,下延续到战国早期。
葛城考古发掘后,丹阳市政府在2008年10月12日,召开由12位专家参加的江苏省、国家高层论证会、新闻发布会,宣布对境内葛城遗址的考古成果,一致认为:葛城遗址为江苏省境内,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保持较为完好、内涵极为丰富、西周至春秋晚期的吴国古城,其时代贯穿整个吴国历史,其面积、规格远远大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淹城遗址。
负责人之一的专家杨宝成认为:吴国早期没有大城,新发现的丹阳吴国葛城“城址”跨度长达500余年,
江苏省文物局龚良院长:经考古论证可以明确,葛城具有政治、文化中心的性质。
珥城——葛城的弟妹城
珥城遗址,在葛城遗址向北5里,现在的珥陵镇向南1里路
考古发现葛城遗址后,在葛城遗址周边,进一步考古勘探又发现了“珥城遗址”,它是葛城遗址的“弟妹城”,也可能是一座商业或者军事重镇。
据我熟悉的好友——珥陵镇上的陆振球说:珥陵镇上的人自古以来管珥城遗址叫“葛家港”。相传,三国东吴时期,孙权将功臣诸葛勤(诸葛亮之弟)被封于葛城,珥城作为弟妹城,诸葛勤也会带家人身居珥城,同时在军事方面又使用珥城。那珥城称为葛家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珥城遗址,应该是葛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神墩遗址.祭祀坑内插有青铜剑
在葛城北偏西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神墩的方形大土台,长80米,宽70米,高约4米,周围被30多米宽的水面环绕。发掘前,神墩上是一片菜地,这里因地理位置偏僻得以保存至今。
考古人员在发掘考古时发现,神墩的中心有一个约400平方米的大祭祀坑,深达3米,围绕着它还有数十个小祭祀坑。每个祭祀坑都被反复使用过,坑内出土的有鬲、罐、豆等盛器和炊器,这说明当时可能用食物作祭品,而这些陶器在使用后基本被打碎,这也反映了一种祭俗。
但令考古人员不解的是,就在大灰坑的中央,一把青铜剑孤独地斜插在土里。这个剑看起来还是比较锋利的,只是剑身没有铭文。“这是一把柳叶剑,剑首为圆形,剑柄扁,中有扉菱,从剑刃仍然锋利看,是一把兵器剑。” 为何剑插在土里没拿走,留到2000多年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吴家村大坟.疑似吴国陵墓
我的老家吴家村,在葛城向西北4里路,在村的东南边,有一大片高出地面3——5米的墓群,就像三个小山丘,呈三点角型紧联在一起,村上人一直叫它为“大坟”,面积有30多亩地。
听老人们说,从古以来至解放前,高墩上一直是树木杂草丛生。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后,其中,一区坟地,开垦种上了桃树瓜果等作物。一区坟地,生产队砌了养猪养牛的“社房”。 一区坟地,平整后做了打谷场,并砌上了仓库和蚕室。在平整土地、开挖扣牛塘和猪粪池时,发现有好多处不知多少年前的木质棺材。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以后,农户为了砌楼房,又不断的到打谷场这一片区上面去取土,从中发现了很多砌筑在地下的古代砖墙和陶罐等文物。
就说这大面积砌筑在地下的古砖墙,保存了约2500年后,看上去比较有规则。八十年代有村上人将挖出来的古砖,拿回去砌养猪羊的小屋。这些数千年前大块的古城砖,如今保存度都比较完好,现在那片打谷场地下还埋藏着很多古砖,村上有两家养猪羊的小屋墙上还可以看到。
对于这一区墓群,我一直觉得是一个迷,究竟是谁家的坟、那个朝代的坟?是国王后妃、还是王公贵族?
图片
经我考察发现,从葛城遗址到神墩遗址,再到珥城遗址同时有一条河相互连贯,而这条河上,又有专门一条支河通达墓群。
综合勘察分析,研究推理,很有可能就是西周至春秋吴国时期、其500多年、約十八世国王的陵墓,一条通往墓群的叫“梦安里” 的河流,就是吴王寿梦过逝后,其灵柩上船运往墓地的河道,而“梦安里”的河道名,应该就是指吴王寿梦来陵墓安息的含义,距梦安里最近的有古砖墙的那片陵地,可能就是陵墓前的纪念堂,或者殡仪馆之古建筑。
很惋惜,2007——2008年葛城遗址考古时,我当时还在珥陵乡政府上班,因工作比较忙,也由于自己对确认吴国陵墓的历史认知缺乏自信,勇气不够,而没有去汇报和请求考古人员,顺便对这区墓群进行考古发掘,但这已成为我的遗憾,但同时又是我一直坚持不懈的诉求。
葛城运河.从伯渎走向邗沟
泰伯奔吴,建立勾吴国。梅里开伯渎,泰伯第一撬的土,开始种下了运河文化之树。从而吴国“伯渎运河”在梅里生根,去葛城开花,到扬州结果。然而中国运河也走过了四个历程:梅里伯渎,葛城运河,淮扬邗沟,京杭运河。
为此,我提出了一个“葛城运河”新的课题,也和大家共同讨论。先将我个人的初步概念进行解读。
从泰伯开“伯渎”到夫差挖“邗沟”的六百年间,运河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泰伯、仲雍后,第五世周章开始走出梅里,向西往镇江丹阳发展,逐步定都到丹阳“葛城”。大约存续五百年。在这期间,葛城吴国大量开发了诸多的河道,形成了系列葛城运河。同时又为邗沟的产生创造了基础和前提,这就是葛城运河的拓展与实践。
根据以上近五百年葛城吴国发展强大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658年,吴王寿梦的祖父(吴国第17世君主)吴子句卑主政时期(也是夫差失国前185年) 吴国就已经拓展到淮河以北500里的地方。那时吴国葛城的运河已经建设发展了350多年。
城区河道:
经葛城及周围实地勘察发现:葛城东面有一条“丁义河”,南段从里庄的荆城港起,向北经葛义村、阖城、
王府庄、盛甸桥、翟家桥、北墓、至陵口入现在的京杭运河;
葛城南面,从丁义河开始有一条河叫长沟,向西约2里就是神墩遗址,这一段叫“南长沟”;然后转弯向北约3里是吴家村陵墓 ;再向北3里就是珥城遗址,这一条河叫“西长沟”。珥城遗址北面有一条河,西连“西长沟”, 东连丁义河,这一段叫“北长沟”。
在南北向的丁义河与丹金河之间,有五条东西向的横沟相连,分别叫:前长沟、上长沟、下长沟、里长沟、北长沟。
其中 “上长沟”是葛城古都区域的主河道,也是中心河道。它西从丹金漕溧河向东流入丁义河,河上由西向东分别有车垛桥、观音堂桥、斜角桥。它东与丁义河连接处叫“漕口”,西与丹金溧漕河和延陵“左渎”河交接处叫“港口”。
外延河道
再据我所了解也经过现场实地考察,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梳理归纳后,我认为:在无锡梅里与丹阳葛城之间,也就是现在的苏南地区,经过近五百年,葛城吴国君主的努力开发,已经造就了两纵三横的河流主干道,基本实现了“葛城运河”从伯渎走向邗沟的过渡。
纵向运河
1,葛城东面的“丁义河”,南段从里庄的荆城港起,向北经葛义村、阖城、王富庄、盛甸桥、翟家桥、北墓、至陵口入现在的京杭运河;
2,葛城西面的“丹金溧漕河(珥渎河)”,南段接溧阳的“胥溪河”,向北经溧阳、金坛、珥陵、丹阳接入现在的京杭运河;
横向运河
3,葛城向东的“鹤溪河”,西段从“丹金溧漕河”与“延陵河”交叉处的“港口”起,向东经“车垛桥”、“神墩遗址”、“葛城遗址”、里庄、导墅、蒋墅、至奔牛入“苏润河”即如今的京杭大运河
4,葛城南面的“胥溪河”,是吴王阖闾指派伍子胥开挖而成,东段从无锡西太湖起,向西经宜兴、溧阳、高淳入长江;
5,葛城,北面,暂时冠名为“苏润河”,东段从苏州无锡的“伯渎港”起,向西经常州、奔牛、吕城、丹阳至镇江丹徒(古时称润州)入长江,即邗沟的长江对岸。此段河道应该在吴王阖闾之前已经形成,这就是如今京杭大运河(苏南运河段)的前身,也为阖闾及夫差推进中原,做好了水路交通的准备。
图片
按照历史演变及研究分析,吴国向淮北及中原的逐步进展,应该是有以上系列葛城运河作为坚强后盾并为支撑。
从泰伯开伯渎到如今的京杭大运河,伯渎运河及延续发展的葛城系列运河,其水利交通文化源远流长,它兴修了水利,便利了交通,发展了农业,带动了工商,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它是中国三千年活的历史文物,更是三千年不断的运河文化传承。
古延陵.季札墓.与丹阳之缘
吴国第二古都在何处,存续多少年代,季札让王,躬耕九里,册封延陵在何方,这都是千古之谜。对此,我非常感兴趣,十多年来苦苦探究。随着2007——2008年考古发现葛城遗址,历史及文物考古专家在丹阳论证会中,已基本给出了答案。然而,有关延陵及季札墓仍有诸多悬念。
天赐良机,近期我终于有幸,接通了丹阳历史文化研究会,杨训会长的电话,我诚恳向他请教,他也很乐意并充满热情,向我传述了很多有关丹阳人文历史信息,尤其对丹阳(葛城古都、春秋延陵及九里季子)吴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他并郑重向我推荐了:2008年3月8日发表的《季札墓考》和2014年6月4日发表的《古延陵地域考》,此历史价值都弥足珍贵。
古延陵地域
今江苏省丹阳市,春秋时位宜邑一带,句吴设云阳驿、云阳邑。春秋末年,中国始建郡县制,云阳邑为战国楚邑。
秦设置云阳县,为古邑之一。汉名曲阿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始,称丹阳县,一直沿用至1987年撤县改市。建城2400余年,邑南凤凰山遗址的发掘,将丹阳市的人文历史发端可以推朔到约6000年前。
今延陵镇,位于丹阳市南,春秋属句吴,为季札采邑。秦、汉属云阳(曲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设延陵县,属晋陵郡(州治晋陵县)。丹徒县并入延陵县后,延陵县一度移治润州(今镇江)。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撤县为镇,归属丹阳县。
2007年10月12日,丹阳市珥陵葛村遗址的发掘,考证是西周中、晚延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句吴国城址,是迄今发掘最早的(句)吴国第一城(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称“阖城”,少文化人误读为“黑城”,丹阳方言“阖”与“黑”、“城”与“村”同音。“阖城”或与早期“阖闾城”相关。该遗址和今荆城港、珥塘村、延陵镇毗邻,均在今丹阳市南与今金坛市交界处。
早期吴国政治中心转移到宁镇地区以后,宁镇地区发达起来,文化上向北发展,向西开拓,奠定了吴国早期统一疆域范围,在吴国迁都苏州之前,宁镇(丹徒、丹阳)地区一直是吴地政治、文化的中心。而今常州市长荡湖、滆湖、淹城至今无锡市一带当时尚是沼泽荒僻之地。
由上知,秦时,云阳(今丹阳市)境内西南就已有延陵地名。
1954年,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烟墩山出土“宜侯夨簋”,“虞侯夨即宜侯夨,也即吴侯夨。”唐兰认为即吴国君主周章,墓即周章墓。“宜”的地望应在今丹徒一带,“宜”当是东南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
笔者认为,“延”者,延续也;“陵”者句吴五世君主周章墓也。延陵,延续姬姓吴氏血脉之意也。古延陵地域在今丹阳市南,含武进、金坛与丹阳毗邻部分地域,中心在今丹阳市延陵镇。
季札的采邑延陵
季札,因三让王位,逊耕延陵。吴王余祭封延陵为其采邑,史称“延陵季子”。延陵,春秋吴地。其时当地尚无建置,为吴楚边界地区,是“厥田唯下下”的荒僻之地。《史记》也称“楚域之地,地广人稀”。季札是先逊耕后封邑,其采邑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如去榛莽荒芜水泽之地则很难生存。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润州延陵县》载:“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今丹阳市)之延陵乡置延陵县,盖因季子以立名也。又《汉书•地理志》,季子所居在今毗陵(江苏武进),本名延陵,至汉始改。然今县北(指武进北,今丹阳市延陵镇)见其有祠,或当时采地所及,其地亦曰‘延陵’”。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延陵县为镇,归属丹阳县。
常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州治晋陵。武进县,“春秋吴延陵邑。汉置毘陵县,晋分置武进县,梁废。故城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七十里。唐复置,即今治。”
季札所封延陵,笔者认为,古遗址应在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金坛市和丹阳市东南部交界地域。
季札墓在丹阳九里
今江苏省丹阳市,春秋时位宜邑一带,句吴设云阳驿、云阳邑。春秋末年,中国始建郡县制,云阳邑为战国楚邑。
秦设置云阳县,为古邑之一。汉名曲阿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始,称丹阳县,一直沿用至1987年撤县改市。建城2400余年,邑南凤凰山遗址的发掘,将丹阳市的人文历史发端可以推朔到约6000年前。
今延陵镇,位于丹阳市南,春秋属句吴,为季札采邑。秦、汉属云阳(曲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设延陵县,属晋陵郡(州治晋陵县)。丹徒县并入延陵县后,延陵县一度移治润州(今镇江)。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撤县为镇,归属丹阳县。
延陵镇九里有季子庙,始于汉,盛于唐、宋,延于明、清至今,世称“江南第一大庙廷”。公元前473年,吴国君主夫差失国,越灭吴后,季札后人仅有四子子玉一支血脉,隐姓埋名,世代一直坚守家园,岁岁祭祀吴氏始祖季札墓塋,并在墓左侧建立季子祠。古时,祠四周水泽万倾,沸井百余。今尚存沸井六口,三清三浊。汉时,儒学渐兴,誉为“儒家先驱”的季札,其君子之德被司马迁誉为:“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史记•吴太伯世家》)。
笔者推定:子玉后人据家中祖藏的孔子手迹,放大刊石立“十字碑”于墓前。晋代,季子庙“世经五代,年积千祀,而坟垅勿剪,庙宇长存”。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延陵九里季子墓前“十字碑”因年代久远,风化开裂,铭文残破,唐玄宗令“殷仲容摹拓其本”。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时任润州(今镇江市)刺史萧定将“十字碑”按殷仲容拓片重刊于石,并亲撰碑文《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请唐代知名书法家张从申书于碑阴。其唐碑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丹阳知县周霖为方便瞻仰者,照原样摹刻一碑立于驿站,此碑现存丹阳市云阳镇乔家巷原中医院内。
唐宋之际,世居今丹阳市延陵的季札四子子玉后裔中,涌现出一支名震当时文坛、政界,连续六代进士及第的书香、官宦吴淑世家,其子北宋名臣吴遵路主修丹阳《吴氏宗支录》,并亲撰《初次编订叙》言“……庙在云阳九里,子孙世守不替,有司每岁致祭。历汉晋唐宋,代有闻人。……”北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九月,季子庙被敕赐“嘉贤”庙号。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在季子庙前建季子桥。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农历四月十三日为祭祀季札的庙会,始汉至今二千余年。“上茅山,回九里”的传统民俗已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陵镇九里村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正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春秋吴国历二十五世君主,延700余年,其政治中心在宁镇(丹徒、丹阳)地区约600余年。延陵为吴公子季札采邑,“故城在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七十里”,今丹阳市东南边缘地区。
越灭吴,季札后人中唯有四子子玉一系坚守家园,子孙世守不替。建祠于季札墓左侧,墓前存有唐“十字碑”。自汉至今,二千余年有司每岁致祭,香火鼎盛。
江阴申浦(申港)季子墓、祠建于宋,应为季札次子征生之后,“江阴延陵吴氏始迁祖”、“守墓支祖”季札62世孙吴梓所建;“十字碑”由宋崇宁二年知常州事朱彦立,碑文十字是“摹孔子手书十字刻于碑墓”,此碑明时已毁。
根据史料及研究确认:季札原墓,就在今江苏省丹阳市(延陵)九里季子庙大殿之下。
丹阳市是丹凤朝阳的土地,葛城、延陵、九里是文化神圣的地方。引来春秋吴国迁都葛城五百年,唱响吴王寿梦中原称王,盈育南季圣人吴季札,演绎三让王位、徐墓挂剑之经典。九里,瞻仰季子圣人的人群千年络绎不绝,光辉灿烂的至德、谦让、诚信之吴文化精神源远流长,花开神州大地,享誉五州四海,铸就了现代中国核心价值的重要内涵。
因本人历史知识与文学水平有限,对吴国历史和吴文化的认知,还很肤浅更不到位。以上的论述,只是一种平常见解,望大家多多包涵,并提出批评与指正。
作者: 吴文新
无锡泰伯祖地吴氏宗亲总会常务理事
2020年4月29日
评论 14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天高云淡zj
6
镇江、丹阳地区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吴国600多年历史中有500多年国都在今镇江地区)。镇江境内先后发现的3000多处吴国土墩墓和200多处吴国村落遗址是这一判断的重要依据,却一直未能发现吴国城市遗址。丹阳葛城(西周-春秋)是江苏境内年代最早的吴国城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吴国版图和势力由宁镇地区向太湖流域开拓发展新添了重要证据。
回复·
3天前
风度翩翩的景泽
3
既然丹阳葛城的历史比苏州阖闾城更久远,为何是吴国第二古都?应该是第一才符合常理
回复·
3天前
zhhp1979
赞
到时候无锡要叫了
回复·
3天前
天高云淡zj
赞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5-8-3 21:44
吴文新:致祥里村、珥陵镇、丹阳市主要领导 镇江葛城文化传承发展之心声与愿景
葛城文化传承发展之心声与愿景
尊敬的祥里村、珥陵镇、丹阳市主要领导:
2007至2008年,在丹阳珥陵考古发现“葛城遗址”。而后,丹阳召开“考古专家论证会”,经杨宝成、刘庆柱、龚良等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葛城是江南“吴国第一城”、吴国近五百年的“政治文化中心”。
从2008年以来,经陈振康、杨训、吴美福等多位历史专家深入研究论证,论为:葛城极有可能就是近五百年的“吴国都城”。2013年,国务院将葛城遗址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是“西周——春秋”。
十多年来,我也根据历史资料、考古专家论证意见、历史专家研究成果和吴国君王年代表,又进一步的综合探索研究,认为:葛城已基本可以论定,是吴国近五百年的“吴国第二古都”。该时期,有约十八位吴王在此主政,也是包括阖闾和夫差在内的二十位吴王的出生地,当然也就是吴国中兴强大之伟人——吴王寿梦、吴国让王诚信之圣人——春秋季子的出生地。
早在十一年前的2010年12月27日,丹阳市政府就在丹阳日报推出,把珥陵作为‘吴城遗址保护区’、‘吴城遗址为特色的旅游型小集镇’、‘吴文化产业圈’、‘吴城遗址文化旅游区’的规划方案。
据祥里行政村陈建阳书记介绍,2019年11月,丹阳市委黄春年书记亲自来到珥陵,带领珥陵镇党委高飞书记,一同走进祥里行政村进行调研,并实地察看了“葛城”等文物遗址,就祥里村新农村建设及葛城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愿景,进行了研讨与展望。对于葛城文化传承发展,巳形成初步设想,即先考虑筹建“葛城遗址公园”。这将是葛城吴文化建设、祥里村以“葛城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一个可喜展望。
葛城遗址,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资源,可称千载难逢、得天独厚。在确保遗址文物保护与安全的基础上,葛城吴文化,应该注重传承、大力弘扬、合理利用、创新发展。以促进乡村振兴、百姓富裕。
因此,我作为珥陵祥里的乡亲,想由衷的发出一点心声与愿景:
1.文化宣传。我们珥陵,葛城吴文化要传承发展,目前首要的前提是,重视和开展对葛城历史文化广泛深入的宣传,让人们知道和了解、并产生对葛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从而促进葛城文化的创建和发展。
2.路标指向。现在咱们丹阳的文物遗址,如季子庙和齐梁故里,在本市的公路主干道都已有路标指向,葛城遗址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路标指向。2013年5月,国务院已授予葛城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文物价值和档次是何等之高,现在已整整过去九年。因此,有理由也有必要积极争取在公路主干道,设立葛城遗址的路标指向。
图片
3.道路命名。为了凸显吴都葛城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吴国名人标致,现在的祥里东路,可申请改为“吴都路”,继续向北延伸并连接到“齐梁南路”,以形成丹阳“吴都葛城”与“齐梁故里”的历史文化“千年中轴线”。 祥里西路,可改为“寿梦路”,因为吴王寿梦是吴都葛城五百年最典型和杰出的吴国君王。
4.陵墓考古。在祥里村委会西面的吴家村,紧靠村东南面有一大片墓群(约30多亩地),即是淹没千年的“吴家村大坟”。因我从小是在吴家村长大的,据我多年勘察分析,非常疑似它就是“吴国陵墓”。2007年葛城考古时,应遗漏没有顺便进行考古,它极有可能是葛城的紧密配套组成部分,即吴国约十八位国王的陵墓。这就需要村镇两级组织着力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和申报,以请求文物考古部门来此进行补充勘探与考古,也有望可能发现吴都葛城更珍贵的文物及历史资料。
5.组建“珥陵葛城文化研究志愿者协会”。由村镇推选专人,牵头组织筹建。协会成员,可以有吴文化爱好者、有村委或乡政干部、有新老教师、有在外地的珥陵籍人、有老板、企业家等。协会是传承吴文化的载体,是吴文化讨论交流、探索研究的平台,是宣传吴文化的阵地,是志愿者的家园。文化志愿者协会,在横向上,要接受和服从于丹阳历史文化研究会的领导与指导。
6.组建“吴都葛城管理委员会”,简称葛城管委会。作为具体推进实施葛城文化宣传、制定规划、项目落实、工程管理、品牌打造、实现目标的有效载体和工作平台。
7.创建“田园风光”农业特色品牌,实现葛城文化观光游。在当前国家重视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结合乡村振新战略,在葛城古都所在的祥里行政村,可走打造特色“农业园景”,以拓展葛城文化观光旅游的途径。既可促进文化建设,又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8.建立葛城吴文化广场。为了更好的传承和打造吴都葛城历史文化,有必要建立“葛城吴文化广场”,要选择一片比较宽阔及合适的地方。范围及规模要能够容纳三千至五千人以上的集会活动场所,并可在广场当中设立“寿梦塑像”、在广场周边建立“葛城遗址公园”、“寿梦寺院”、和文物展馆等配套设施。
9.建立“葛城遗址公园”。按照2019年11月丹阳市委书记来祥里葛城考察时的设想:“先考虑建立葛城遗址公园”,这是葛城文化建设的东风。目前,我们珥陵镇也已经到了要先积极筹建葛城遗址公园的时候了。2007年葛城遗址考古时,已经出土很多珍贵文物,另外再征集葛城地区古今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让人们可亲眼目睹葛城历史文化发展的演变历程,增强广大民众的文化热情和文化认同感。
10.设立“寿梦塑像”。吴国第十八世国王寿梦,在他的主政下,励精图治、创新创业,从而使吴国中兴强大,令中原诸侯刮目相看。同时,他又生育了至德让王、诚信友善的(四子)“春秋季子”,也传承了招贤纳才(如伍子胥和专诸)、称霸中原的(长孙)吴王阖闾。寿梦是吴国之伟人,也是季子至德诚信文化的典基人。所以在大力创造条件的基础上,尽早设立寿梦塑像,作为葛城文化、人物形象的最佳标致,可以让后人世世代代的纪念和瞻仰他。
11.建造“寿梦祠”。我们的葛城古都是吴国发展强大的基地,名人辈出的圣地,其中,吴王寿梦、让王季子(九里季子)、吴王阖闾都诞生在葛城。寿梦第四个儿子是“春秋季子”,吴王阖闾是寿梦的长孙子。后来季子让王分封到延陵,阖闾替代“吴王僚”登上王位,并从此将王城命名为“阖城”,当地人们口口相传了2500多年,至今仍然叫“阖城”。后来阖闾还是因重大政治军事因素,断然将都城从葛城迁到了无锡马山。等等这些历史故事都在葛城演绎的。所以为纪念寿梦而建立寿梦祠,对于传承吴都葛城历史文化具有非常标致性的意义。
12.筹建“葛城吴文化发展基金会”。葛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村镇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要争取更多的有识之士奉献爱心,发挥更多的力量筹措资金。对此,到适当需要的时候,成立“葛城吴文化发展基金会”,方可规范管理、专款专用、良性发展。
另外,村镇两级书记,是否可以尝试设立葛城文化创建发展“助理”或“特派员”职位,以利于有专职的人员和专门的精力,负责宣传、谋划、联络和组织葛城文化创建事务。
以上是我对葛城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路和设想。我期待也能成为:祥里、珥陵大众的文化认同、人大代表的议题和议案、村镇领导的意志和规划,以促进早日启动葛城文化的建设工程。
希望首先由祥里村两委,民主科学的制定一个葛城文化创建的规划目标,然后,上报珥陵镇党委政府审议,并形成指导细则。再交由村民讨论,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要走出去,比如到延陵九里,观看九里季子风景区的建造实践,到苏锡常考察学习苏州吴文化遗址、无锡泰伯庙、泰伯陵、阖闾城、常州淹城等遗址的打造管理经验。再者,也要走访丹阳历史文化研究会和丹阳吴氏宗亲会,真诚的同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以请求他们在葛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与支持。
图片
南庄村西两湖岛
葛城五百年的古都文化,是丹阳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张十分亮丽的“文化名片”。葛城文化建设,在祥里村和珥陵镇先期积极启动规划、打造、发展的同时,更期待得到丹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热情推动和大力支持,以形成强大的合力,从而使丹阳的传统文化发展,走向更加全面和良性的境界。
我的这一“葛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心声与愿景”,也是体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但因本人的理解程度和知识水平有限,可能不一定确切和妥善,恳请领导和大家多多包含与批评指正。
谨呈!
附上传方式与具体接受领导:
关于“葛城文化传承发展之心声与愿景”的文件
以挂号邮寄方式,同时向当地三级领导发出五份:
1.丹阳市委,黄春年书记
2.丹阳市政府.王成明市长
3.丹阳市委宣传部.高飞部长
4.珥陵镇党委.杨秋竹书记
5.祥里行政村.陈建阳书记
倡导人:吴文新
2022年6月10日
祥里行政村村民
珥陵镇政府.退休人员
吴文新
原住址:丹阳市珥陵镇祥里行政村吴家村
现住址:无锡市新吴区新安朗诗绿色家园
电话号码:13912814530
2022年5月8日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www.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