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亢龙有悔:春秋时期七个吴王两个善终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前天 00:02
标题: 亢龙有悔:春秋时期七个吴王两个善终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10-12 12:22 编辑

亢龙有悔:春秋时期七个吴王两个善终 两千多年来七个吴王四个善终

如同在《史记》中泰伯为世家第一,乾卦是《周易》八卦之首,也是《周易》六十四卦之首,象征天,代表刚健与强健。其卦象为“天行健”,主张“自强不息”。

‌乾卦初爻‌是“潜龙勿用”,表示在事业初期韬光养晦,积累实力。避免过早暴露实力。‌从第二爻‌到第五爻,则是乾卦的主旨 -- 勤勉修德,谨慎避祸,自强不息,进德修业,直至飞龙在天,君临上界,圣人作而万物睹。乾卦的第六爻,称为上九,也是乾卦的终结,表示亢龙有悔。龙飞得太高,在位而无辅,贵而无位,高而无民,是以动而有悔也。

吴国从泰伯自号句吴、”潜龙勿用“开始,到寿梦自封为王之时,已经到达”亢龙有悔“的阶段。

在寿梦自封为王之后的六位吴王,只有一位吴王(余昧)是善终,其它的五位吴王{诸樊、余祭、王僚、阖闾、夫差}均死于非命。也就是说,春秋吴国七位吴王仅两位善终。实际上,寿梦去世之后,有两个儿子(诸樊、余祭),四个孙子(王僚、盖余、烛庸、阖闾),两个曾孙(庆忌、夫差),属非正常死亡。这在后世看来,是实实在在的亢龙有悔。

这种惨烈状态在整个东周时期甚至整个周朝时期的各类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中是绝无仅有的,与之相近的仅仅是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全部被杀{被秦二世胡亥所杀}。如果研究吴文化的人忽略这种情形与现象,那完全是一个巨大的遗漏。

秦始皇十岁时,国祚近八百年的周朝被灭(被吕不韦<传说为秦始皇的生父>所灭),两年后,秦王赢政登基,再九年后,赢政铲除吕不韦。又过八年,赢政用九年时间,斩首180多万人(当时七国总人口约为二三千万),完成统一战争,并自称秦始皇帝。然而仅仅十一年后,秦始皇于五十岁时去世,秦始皇的幼子{也是第十八子}胡亥继位,杀光了秦始皇的其它所有子女。秦始皇去世十一个月后,陈胜吴广发动了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两年后,秦朝灭亡(秦国国祚为563年),秦朝在周朝灭亡42年后也灭亡了。

吴国是在寿梦自封为王的112年之后亡国的,吴国国祚近七百年。吴国在周章被周天子从荆蛮(江蛮)之地封于夷蛮之地(江苏镇江一带)之前,有四代人为国君(泰伯仲雍是一代,之后的季简、叔达、周章是三代)。在寿梦自封为王之后 ,有四代人为王(寿梦是一代,诸樊、余祭、余昧是一代,王僚、阖闾是一代,夫差是一代)。

姬姓诸侯国的国君寿梦自封为王,显然是一种傲慢的姿态,丢弃了六爻皆吉的谦德,转为路途坎坷的乾德乾道,之后,吴国似乎进入亢奋状态,不断向外出击,也不断取得胜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然而吴国也渐渐进入亢龙有悔的阶段,因为各种原因,一个吴王接着一个吴王死于非命。

寿梦是姬姓诸侯国之中第一自封为王的,而且是以周室长子泰伯后裔的身份自封为王,这必然引起周王室的极度的不安与强烈的恐惧,因为这与非姬姓的诸侯(比如楚国)称王不同,姬姓诸侯称王,其它众多姬姓诸侯不会强烈反对,而以周室长子泰伯后裔的身份自封为王,对其它众多姬姓诸侯还有一定的号召力,所以这引起了周王室的深深恐惧,虽然此时周王室已经衰微,但是周王室成员必然在内心深处急切地呼唤先祖在天之灵,在内心深处发出强烈的不满与攻击。

尤其是吴国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吴国攻陷楚国郢都之后,天下震动,姬姓吴王大有取代姬姓周天子之势。很可能就在这一时期,孔子发出了”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的呼声。孔子一直推崇周礼,维护周王室,所以孔子看到吴国之势,认为自己不能无动于衷,总要说点什么,以遏制吴国的脚步。为此,孔子极力夸大泰伯的功勋,把泰伯让出仍然臣伏于商朝的小小邦国-周国的王储之位,说成是让天下,以此暗示吴国君主不要拿走周朝的天下。

然而吴国的国君对此毫不理会,孔子见状,只好另辟蹊径,借口齐国要攻打鲁国,派出弟子子贡,游说五国,挑起吴国与齐国的战争,意在削弱吴国的实力。这次孔子成功了,艾陵之战,吴国虽然取胜,但是自身损失不小,而且,齐国姜氏王室也没能利用这一战事趁机翻盘。吴国此时的弱点是人口数量不足,而且依照孙武子的做法,实行精兵政策,兵员并非可以任意补充。孔子的做法加重了吴国的弱点,最后,亢龙有悔的吴国,在楚越联军的攻击下,彻底崩溃,孔子在名义上保全了鲁国,实际上是保全了周王室。然而,孔子在晚年渐渐意识到自己是商朝后裔,维护灭掉商纣的周室,也是对商朝祖先的不敬,或许孔子此时也有悔。

而吴国王室成员之中,延陵季子在一开始就拒绝与周天子平起平坐,或许季札认为,为了灭商朝,周室的季历、姬昌、伯邑考,这祖孙三代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被杀,姬昌的长子伯邑考也被杀,姬昌自己也被关押多年。尤其是现代对甲骨文的研究和考古研究,发现周王室在臣服于商朝期间,常常捕获羌人给商朝人做人祭,虽然周人的第一先祖姜嫄也是来自于羌人,但是周王室为了避祸,也不得不这样做,这谈不上主持公道,谈不上主持正义和匡扶正义,也谈不上坚守“不违背良心"的这一信条和底线。大家都知道,给人干脏活的人,往往最后被人象用过的抹布和手纸一样被抛弃掉,周王室也一直是在这种担忧中,臣服于商朝,然而,周王室就象其先祖姬弃(弃的曾孙是公刘)那样,先被姜嫄抛弃而最终没有被弃。周王室最终没有被商朝所弃,在长期的这样忍辱负重之后,周王室利用这个时间,等到了机会,推翻了商朝。(对于这段历史过程,或许泰伯早就预料到,认为不值得以此代价来换取商朝的信任,所以放弃了王位,远走他乡,也或许周太王古公亶父早就预料到,这样做是一条凶险之路,必须将长子次子派到远方以保存周族血脉,而只让三子季历承受这样的冒险,完成大业 ,这对于周族才是万全之策。)

或许季札认为,周室以此代价换得的天子之位,泰伯仲雍后裔却取而代之,这有摘桃子之嫌,有坐享其成之嫌,显然不义,所以坚决拒绝寿梦要传给他的王位,哪怕是季札的三位兄长都去世,也拒绝接受王位,同时也拒绝了王位带来的荣华、富贵、威名。如孔子所说,不义之富贵,于我如浮云。也正是季札公有如此高尚情操,所以吴氏延陵一支后裔繁多,绵延长久。

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以乾德之道走完整个历程的吴国退出春秋舞台之后 ,具有谦德之姿和乾德之性的吴氏族人,不仅出现了兵圣吴起、画圣吴道子、棋圣吴清源,在历史上,还不断涌现出王,或自封,或被封,先后有吴广(被封为假王),吴芮(被封为衡山王与长沙王),吴玠(追封为涪王),吴璘(追封为信王),吴成七(吴德祥,自封为吴王),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自封为周王与大周皇帝),吴凌云(自封为延陵国王)。
吴广在反秦起义成功发动之后,被封假王,意为王的代理人,副元首,然而, 由于在战场上长时间没有获得进展,或许是妨碍了陈胜的一家独大,最后被部下所杀。

吴芮以豫章郡番县县令的身份发动了反秦起义,有人认为与英布一起参加巨鹿之战并在项羽的指令下杀二十万秦军战俘的蒲将军就是番君吴芮。吴芮在担任长沙王不久之后即离世,长沙王传位五代之后,国祚终结,不久,刘邦后裔担任长沙王,刘氏长沙王后裔之中产生汉光武帝刘秀,而跟随刘秀的吴汉,据记载是长沙王吴芮后裔。也就是说,吴氏与刘氏的长沙王后裔创建了东汉,中兴了刘氏汉朝。

吴玠和吴璘在反金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去世后均被封王,吴玠和吴璘这一家族位居南宋高层近八十年(南宋国祚为150多年)。

吴成七在江浙行省温州路瑞安州(现为温州文成)发动反元起义,自立为王,并坚持了五年时间。

吴三桂被称为延陵将军,先被明朝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后被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封为平西王,最后在反清战争中先后自封为周王和大周皇帝(周天子)。当年寿梦的梦想终于在2258年之后实现了。然而,不出所料,在周氏族人的阻挡下,吴三桂举起周字大旗坚持了八年之后失败了,因为一位叫周培公的人策反了与吴三桂一起反清的大将王辅臣,王辅臣投向清朝之后,吴三桂在战局中处于很大的不利状态,最终,吴三桂在作战中不够积极主动,渐渐失利。与吴王寿梦类似,吴三桂虽然自己不是死于非命,但吴三桂的父亲、一个儿子、一个孙子,均属非正常死亡。

吴凌云于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的第二年在广西崇左以天地会的名义发动反清起义,建立延陵国,自封为延陵国王。吴凌云的起义部队坚持十七年后失败,余部加入了刘永福的黑旗军。

这两位反清的吴氏族人(吴三桂与吴凌云)均以延陵为号,可见以拒绝王位而名满天下的延陵季子,其后裔在以谦德为常的同时,也是以乾德为尚,自强不息。

这七位吴王之中,吴芮、吴玠、吴璘、吴三桂得以寿终正寝,虽然其中有英年早逝(如吴芮与吴玠),有暴病而亡(如吴三桂),但都不属被杀而亡,而吴广、吴成七、吴凌云,都是被杀而亡。虽然如此,但这些吴王均具有自强不息的乾德之性,在充满凶险的道路上,仍然追求昂扬向上,如同寿梦及其儿子、孙子与曾孙一样,面对强大的敌对势力,依然从容面对,不畏强敌,不违良心,为了心中的理想而脚踏实地的奋斗,直至亢龙有悔,完成乾德所有的历程。

元明之际熟读史书的刘伯温,自然通晓吴秦伯成功立国的典故,也通晓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的做法,更通晓春秋时期寿梦之后的吴国历史,悟到其中的成败因由,尤其知晓他的老乡吴成七起义成败的整个过程,所以刘伯温给朱元璋提出“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运用了吴泰伯和周文王的成功经验,也吸取了吴人的成败教训,避免了很多阻碍,备足了很多条件,完美地把谦德与乾德结合起来,从而最终取得事业全面成功。这应该是刘伯温研究吴文化所得的深邃感悟和丰硕成果。吴氏族人理应向刘伯温学习。




相关链接

[color=var(--weui-LINK)]考古呈现出来的天意 指引着吴氏族人祭拜列祖列宗[color=var(--weui-LINK)]孔子的至德是谦德(逊德) 吴人的至德是谦德加乾德(自强不息)[color=var(--weui-LINK)]镇江之上 东夷雄鹰 - 吴国君主强鸠夷[color=var(--weui-LINK)]寿梦 与 刘基(刘伯温)[color=var(--weui-LINK)]春秋五霸之中的两个姬姓霸主 晋国 吴国[color=var(--weui-LINK)]泰伯在南岳自号句吴  吴芮在衡山受封为王
[color=var(--weui-LINK)]湖北黄冈禹王城(芮王城)  番君吴芮衡山国的国都
[color=var(--weui-LINK)]上饶晚报  吴芮:开疆拓土南方第一人杰
[color=var(--weui-LINK)]饶信文化 传说故事:吴芮“假逝”后隐居江西德兴吴阐城(德兴新营小吴园)
[color=var(--weui-LINK)]约九百年前 吴玠吴璘吴芍芬
[color=var(--weui-LINK)]吴文化丛书 之 《吴玠吴璘兵法》 附 《宋史  吴玠 吴璘 吴挺列传》
[color=var(--weui-LINK)]抗金名将吴玠后裔今何在  陕甘大地传家声
[color=var(--weui-LINK)]大散千年崇玠璘  二吴豪气传万年  秦岭大散关与吴玠吴璘
[color=var(--weui-LINK)]吴璘后裔所居诈输岗的所在地 镇江 吴国的都城
[color=var(--weui-LINK)]南宋抗金名将吴璘之裔  吴曦后人:江苏镇江诈输岗吴氏[color=var(--weui-LINK)]上门女婿吴成七(吴德祥)  江浙行省温州路瑞安州大起义[color=var(--weui-LINK)]吴氏创建的天地会 以及天地会中的吴氏创建的两个国家
[color=var(--weui-LINK)]吴兆麟将军年表
[color=var(--weui-LINK)]季札公后裔 一诺千金的季布 主张:面欺 当斩!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www.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