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七位吴王110年间的35场战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昨天 09:14
标题: 七位吴王110年间的35场战事
吴国第十九代君主寿梦自封为王,吴国渐渐彰显于史迹之中。在寿梦之前,吴国历经十八代君主,因早期偏居荆蛮与蛮夷之地,与中原及周边势力交流极少,相关战事记载十分匮乏。仅能从零星史料中推测部分冲突,且多为部族层面的小规模交锋。

约公元前 12 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为让位于三弟季历,远赴荆蛮之地,自称 “句吴”。当时荆蛮分布着多个土著部族,泰伯兄弟要立足并建立统治,必然会与当地部族发生一定的冲突与融合。不过这类冲突并无具体战事记载,仅能从 “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追随附顺他的有一千余户,尊立他为吴太伯” 这一记载推测,泰伯大概率通过德望,化解了部分矛盾,但也不排除存在小规模的部族武力博弈,以此整合当地力量,建立早期吴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周武王找到仲雍的曾孙周章,并正式分封其为吴子爵,此时吴国正式位列诸侯。当时周朝正着力平定四方残余势力,作为周朝分封的诸侯,吴国大概率需遵从周王室的号召,参与一些针对江南地区不服周王室的蛮夷部族的征讨。但因吴国地处偏远,且当时实力薄弱,这类参与多为象征性或辅助性,并无独立主导战事的史料记载,更多是依附周王室的军事行动。

进入东周时期,在寿梦的祖父句卑到寿梦之父去齐执政的阶段,吴国始终处于低调发展状态。其中史书中还有齐桓公“割吴半"的记载(齐国占领吴国一半的土地,这说明吴国此时已经发展到淮河流域和山东附近)。此时楚国也逐渐向江淮地区扩张,与吴国形成间接的地缘相邻关系;同时,吴国周边还有徐、巢等小国及诸多蛮夷部落。这一时期大概率存在边境地带的零星摩擦,比如资源争夺、部落侵扰等小规模冲突。但因吴国尚未具备与公爵伯爵等级的大国抗衡的实力,且未与中原诸侯建立联系,这些摩擦既未形成规模化战争,也未被中原史料详细记录。

寿梦自封为王之后,积极扩张、主导或参与了多场战事,与吴国有关的战事渐渐记录于各种史书之中。

在寿梦时期

一、攻伐郯国(公元前 584 年):寿梦二年春天,吴军主动攻打郯国(今山东郯城,在南京以北约300公里处),此战以郯国主动求和告终。不过次年冬天,晋景公因不满郯国向吴国求和,率领晋、鲁、齐、邾四国军队讨伐郯国。

二、征讨楚、巢、徐等国(公元前 584 年起):公元前 584 年秋天,投奔晋国的楚国大夫申公巫臣出使吴国,促成吴晋结盟。巫臣还教吴国人使用战车、排布战阵,并留下儿子狐庸辅佐吴国。此后吴国开始接连进攻楚国及其附属的巢国(今安徽巢县)、徐国(今江苏宿迁市泗洪县南)。

三、击败楚将子反(公元前 581 年):寿梦五年,吴国再次主动出兵攻打楚国,此次战役中吴军击败了楚国名将子反,进一步削弱了楚国在江淮地区的军事威慑力,也让吴国在与楚国的对抗中逐渐占据上风。

四、联合舒庸攻楚及舒庸被灭(公元前 574 年):因楚军此前战败,舒庸人主动引导吴军包围楚国的战略要地巢国,吴军顺势进攻驾地,还包围了厘地与虺地。舒庸因有吴国撑腰而放松防备,最终被楚国将领公子槖率军攻灭,此次战事虽未让吴国取得实质领土收益,但也给楚军造成了不小的牵制。

五、吴楚衡山、驾地之战(公元前 570 年):寿梦十六年春天,楚共王派子重率军攻打吴国。楚军先攻克鸠兹(今安徽芜湖东南),又进抵衡山(今安徽当涂东北的横山),随后将领邓廖率精锐部队侵袭吴国。吴军成功截击楚军,俘虏邓廖。三天后吴军发起反攻,攻占楚国的驾地。楚国国内纷纷责备主帅子重,子重忧愤交加引发心脏病去世,吴国此役不仅重创楚军,还除去了楚国一员核心将领。

寿梦时期,吴国与鲁国与晋国等在公元前 576 年参加钟离会盟、公元前 568 年参加戚地会盟,巩固了反楚联盟。

在诸樊时期

六、庸浦之战。发生于公元前 560 年,彼时楚共王刚病逝,吴王趁机率军攻打楚国,结果吴军因轻敌冒进被楚军击败。此战之后,吴国想联合晋国一同伐楚,但晋国当时急于攻秦,拒绝了吴国的请求,这也为次年楚军伐吴埋下了伏笔。

七、皋舟之战。公元前 560 年秋天,楚康王为报复此前的庸浦战役,派子囊率军从棠地出征攻打吴国。诸樊采取避而不战的策略,楚军见吴军闭门不出,便决定撤军。楚军将领子囊在殿后时,因轻视吴国而放松了警戒。诸樊抓住这个战机,提前在皋舟的险道部署兵力,待楚军路过时发起拦腰截击。楚军被分割后无法相互救援,最终大败,吴国还俘虏了楚国公子宜谷,此战也延续了寿梦时期吴国对楚作战的强势姿态。

八、援救舒鸠之战。公元前 548 年秋天,原本依附楚国的舒鸠国背叛楚国,楚国令尹屈建随即率军讨伐。诸樊为了削弱楚国势力、拉拢反楚力量,果断派兵援救舒鸠。楚军行至离城时与吴军对峙,屈建灵活调整部署,让右翼部队先出动,同时命左翼部队假意后撤。吴军被困在楚军左右两军之间长达七天,后中了楚军的诱敌之计 —— 楚军先派家兵佯攻诱退吴军,待吴军察觉楚军无后继部队而折返追击时,楚军精锐部队与家兵合力反击,吴军惨败。楚军趁势包围舒鸠,舒鸠城最终溃散,同年八月舒鸠国被楚国灭亡。

九、攻打巢国之战。公元前 548 年,援救舒鸠失败后,诸樊为报复楚国,亲自率军攻打楚国的附庸国巢国。巢国大臣牛臣深知诸樊勇猛却行事轻率,于是献了诱杀之计。巢国军队故意打开城门,诸樊果然亲自带头率军冲入城中,此时埋伏在短墙后的牛臣突发冷箭,射中诸樊左胸,诸樊当场身亡。这场战事以吴国君主战死为结局,也让诸樊成为中国古代史上首位战死沙场的一国之君。

在余祭时期

十、迎击楚秦联军。公元前 547 年夏天,楚康王趁诸樊新丧、吴国权力交替之际,联合秦景公共同出兵攻打吴国。吴国宰相屈狐庸早有预判,提前下令边境城邑进入一级战备,不仅加强巡逻预警,还调集重兵集训待命。楚军与秦军刚出动便被吴军察觉,吴军随即兵分两路迎敌:一路以逸待劳痛击远道而来的秦军,使其狼狈溃逃;另一路正面迎战楚军,最终楚军损兵折将,无功而返,此次战事稳固了吴国的边境局势。

十一、首战越国。公元前 544 年春天,因担心越国崛起威胁自身,余祭派弟弟夷昧领兵讨伐越国。越国被吴军打得大败。

十二、朱方攻防及反攻楚国。吴国收留了从齐国流亡而来的权臣庆封,还将朱方封给了他。公元前 538 年七月,楚灵王以诛杀庆封为名,联合齐、蔡等多国军队攻打吴国的朱方。八月楚军攻破朱方,诛杀庆封全家后迅速退兵。同年冬天,余祭为报复楚军,亲自率军伐楚,接连攻占了楚国的棘、栎、麻三座城邑,缴获大量军械、粮食和财物。

十三、鹊岸大败楚、越、东夷联军。公元前 537 年冬天,楚灵王联合越国、东夷共同出兵伐吴。楚军先锋薳启强与援军会师夏汭,越军抵达琐邑配合,东夷则从水路赶来助战,三军一同向吴国发起进攻。而吴军在屈狐庸的指挥下早已严阵以待,双方在鹊岸展开激战。楚将薳启强率领舟师进攻时中了吴军埋伏,战船被吴军从四面围堵,楚军死伤惨重,大败而逃。后续楚灵王亲征也多次被吴军击退,最终只能下令撤军,并派兵驻守巢邑、雩娄以防吴军反攻。

十四、救援徐国、夜袭楚军。公元前 536 年秋天,徐国背叛楚国,楚将薳泄奉命率军讨伐,徐国随即向吴国求救。余祭派侄儿公子光领兵救援。当时楚将薳泄因贪杯醉酒疏于防范,吴军抓住战机,趁夜晚偷袭楚军大营。楚军毫无防备,伤亡惨重,只能派人回楚国求救。后续楚灵王派令尹薳罢率军增援,与薳泄的残部会师于乾溪,但此时战局已对楚军不利,吴军成功为徐国解围。

后来,余祭视察水军时,在船上被越国俘虏行刺,虽未当场身亡,但此次战事也标志着吴越两国的矛盾正式公开化。

在余昧时期

十五、边境袭扰与防御战。公元前 536 年前后,楚国联合诸侯及东夷势力伐吴,虽此前余祭时期吴军已在鹊岸击败楚军先头部队,但楚国并未彻底放弃攻势。余昧在位初期,仍需应对楚国及其附属势力的边境试探,不过吴军凭借严密防守,始终未让楚军取得实质性进展,楚军多次进兵后均因无机可乘而撤军。此外,吴军还曾延续此前策略,主动袭扰楚国边境据点,以此牵制楚国兵力,巩固自身在长江下游与淮河流域的势力范围。

十六、乾溪之战。公元前 536 年,楚国因徐国大夫徐仪出逃而派兵讨伐徐国,徐国向吴国求救,余昧下令出兵援徐。此举激怒楚国,令尹子荡随即率领大军从乾溪向吴国进军。吴军并未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在房钟设伏截击楚军。此战楚军损失惨重,不仅士兵伤亡众多,宫厩尹弃疾还被吴军俘虏,吴军成功为徐国解围,也进一步削弱了楚国在淮河流域的影响力。

在吴王僚时期

十七、长岸之战。公元前 525 年:吴军主动出兵攻打楚国,双方在长岸展开激战。起初楚军占据优势,楚司马子鱼率先战死激励了楚军士气,楚军趁势猛攻,大败吴军,还缴获了吴王的乘舟 “余皇”。随后吴军由公子光谋划反击,他派三人潜伏在 “余皇” 船侧,夜间吴军发起袭击时反复呼喊 “余皇”,潜伏者轮流应答。楚军误以为吴军已攻入大营,陷入混乱。吴军抓住战机全力进攻,最终大败楚军,成功夺回 “余皇”,扭转了战局。

十八、鸡父大败七国联军之战。公元前 519 年,吴王僚为夺取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州来,率军出征,楚国则联合顿、胡、沈等六国组成七国联军驰援。进军途中楚军主帅令尹阳匄病逝,联军士气大跌,被迫回撤至鸡父。吴王僚采纳公子光的计策,于用兵忌避的晦日发起奇袭。他先派 3000 名未经训练的囚徒作为诱兵,引诱胡、沈、陈三国军队追击进入伏击圈,吴军主力趁机出击,俘杀三国君主与陈国大夫。随后又让被俘士卒逃回联军阵营散布恐慌消息,导致许、蔡等国军队不战而溃,楚军也因仓促无备被迫败退。此战吴军大胜并攻占州来,楚国自此在吴楚争霸中转入战略守势。战后吴军还从居巢迎回了楚国前太子建的母亲,同时北伐击败了陈国和蔡国的军队。还派遣季札治理州来。

十九、卑梁之战。公元前 518 年,楚国边邑卑梁氏的少女与吴国边邑女子因争采桑叶,引发双方家人互杀,随后两国边邑官长也互相攻伐,楚国最终出兵灭掉了吴国的边邑。吴王僚震怒之下派公子光率军伐楚。吴军凭借此前对楚作战积累的士气与经验,作战顺利,成功夺取了楚国的居巢和钟离两座重要城邑,进一步削弱了楚国在淮河流域的防御体系。

二十、围攻楚六、潜二邑之战。公元前 515 年,楚平王驾崩后,国内动荡,吴王僚趁机兴兵伐楚,派同母弟公子掩余、公子烛庸率军包围楚国的六邑与潜邑。然而楚国迅速做出反应,派兵切断了吴军的退路,形成反包围之势。吴军进退两难、陷入绝境。这场战事也成为公子光刺杀吴王僚的契机,公子光借吴王僚国内兵力空虚、核心将领被困在外之机,派专诸成功刺杀吴王僚。

在阖闾时期

二十一、攻灭钟吾、徐国之战。公元前 512 年,阖闾要求徐国和钟吾国拘禁此前逃亡的吴国公子盖余与烛庸,可两国却放任二人逃往楚国。阖闾震怒之下起兵,先一举擒获钟吾国国君。随后转而攻打徐国,吴军采用水攻战术,筑堤截住山上水流灌淹徐国都城,最终成功灭亡徐国,既清除了周边隐患,也为后续攻打楚国扫清了侧翼障碍。

二十二、夺取舒邑及攻略楚地之战。公元前 511 年,阖闾派伍子胥、伯嚭率军出征楚国,吴军顺利攻克楚国的舒邑,还在当地斩杀了此前叛逃的公子烛庸与盖余,彻底清除了内部叛乱隐患。之后吴军并未止步,又接连攻占楚国的六邑与潜邑;在包围楚国弦地时,楚国派左、右司马率军救援,吴军见楚军援军抵达,为避免硬拼,主动撤兵。

二十三、攻越之战。公元前510年,阖闾率军攻打越国,越王允常率军迎战。吴军占领槜李,但越军顽强抵抗,双方均有伤亡。此时晋国担心吴国继续攻越,壮大实力,而不再攻楚,于是晋国大臣史墨以预言的方式表示,岁星在越,攻越将可能会导致吴国在四十年内灭亡。史墨以此方式试图阻止吴国吞并越国,取得更多人口与实力。

二十四、豫章、居巢之战。公元前 509 年,楚国派令尹囊瓦率军攻打吴国,阖闾派军应战。吴军先是在豫章(从寿县到固始一带)陈列水军迷惑楚军,暗中却派兵突袭居巢。十月,吴军在豫章与楚军正面交战,大败楚军后顺势包围居巢,最终成功擒获楚国公子繁,再次夺取居巢这一战略要地,强化了吴国对江淮地区的控制。

二十五,柏举之战与攻克郢都。公元前 506 年,阖闾联合对楚国不满的唐国、蔡国组成联军,以孙武、伍子胥为统帅,率军西进伐楚。联军先是在汉水与楚军对峙,阖闾之弟夫概未等军令便率部下突袭楚军,楚军溃败。随后双方在柏举展开决战,吴军大败楚军。之后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捷,一路攻至楚国都城郢都,楚昭王被迫仓皇出逃。吴军进入郢都。

二十六、击退秦越联军与平定夫概叛乱。公元前 505 年,楚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国出兵援楚。同时越国也趁吴国国内空虚,出兵攻打吴国后方。秦军与楚军残余力量联手,在军祥击败吴军。而阖闾的弟弟夫概见吴军战败、阖闾滞留楚国,竟返回吴国自立为王。阖闾被迫从楚国撤军回吴,全力攻打夫概,最终夫概战败逃往楚国,楚国将其分封在堂溪。

二十七、槜李之战。公元前 496 年,越国国君允常去世,勾践继位,阖闾趁机率军攻打越国。勾践在槜李迎战,他派出敢死队冲向吴军阵前自刎,以此扰乱吴军军心。吴军将士争相围观,阵型大乱。越军抓住战机发起猛攻,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击中阖闾,还斩断了他的脚趾。吴军战败后退七里,阖闾因伤口恶化,不久后去世。

在夫差时期

二十八、夫椒之战。公元前 494 年,夫差继位后一直加紧练兵,越王勾践听闻后执意先发制人攻吴。夫差随即调动全国精兵应战,双方在夫椒展开激战。作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首次大规模水上战争,吴军凭借丰富的水战经验、对太湖水文的熟悉以及精良战船,大败越军。战后吴军乘胜追击,攻破越国都城会稽,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最终勾践通过贿赂吴国太宰伯嚭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的灭越劝谏,准许越国成为吴国附属国,为吴国后续灭亡埋下隐患。

二十九、首次北伐齐国之战。公元前 489 年,夫差听闻齐景公去世后国内大臣争权、新君年幼,便趁机兴兵北伐齐国。伍子胥极力劝阻,认为勾践勤于治理越国、笼络民心,才是吴国心腹大患,应优先除越而非伐齐,但夫差置之不理。此次出征吴军虽未取得决定性的灭国战果,却也对齐国造成冲击,之后夫差还率军抵达缯邑与鲁国会面,并趁机夺取了齐、鲁两国南部的部分土地。

三十、攻鲁订盟之战。公元前 487 年,夫差以援助邹国为由出兵讨伐鲁国。当时吴国实力强盛,鲁国难以与之抗衡,最终夫差率军抵达鲁国后,鲁国被迫与吴国订立盟约,夫差达成威慑鲁国的目的后才率军撤离,进一步巩固了吴国在东方的影响力。

三十一、艾陵之战。公元前 484 年,在孔子的子弟子贡的游说下,夫差北伐齐国,齐国率军应战,双方在艾陵展开决战。吴军作战勇猛,最终大败齐军。这场胜利极大提升了吴国的威慑力,也让夫差称霸中原的野心愈发强烈,但常年征战也消耗吴国的国力。

三十二、海上伐齐之战。公元前 485 年,夫差在艾陵之战取胜后不久,再次筹划北伐齐国。恰逢齐国大夫鲍氏杀死齐悼公,夫差借机在军门外哭吊三日,随后从海上出兵讨伐齐国。不过此次吴军未能延续此前的胜势,被齐军击败,夫差无奈率军撤回吴国。

三十三、黄池会盟期间吴都保卫战。公元前 482 年,夫差为争夺中原盟主之位,亲率吴国精锐北上参加黄池会盟。勾践抓住吴国国内空虚的绝佳时机,率军突袭吴国。越军兵分两路夹击,先是与吴军交战取胜,随后俘获吴国太子友,还顺利攻入吴国都城。远在黄池的夫差为掩盖消息,竟杀死七名报信士兵,后来虽勉强与晋国达成会盟,却因国内局势危急被迫匆匆撤军。回国后因兵力损耗严重、士气低落,夫差只能向越国送礼求和,越国见暂时无法灭吴,便同意了和谈。

三十四、笠泽之战。公元前 478 年,越国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并暗中联络楚国军队,楚越联军实力已远超疲弱的吴国。勾践再次率军攻吴,双方在笠泽对峙。吴军因精锐多折损于此前的北伐战争,士兵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幅下滑。越军抓住战机发起猛攻,最终大败吴军。此战彻底摧毁了吴国的主力部队,吴国自此失去与越国抗衡的实力。

三十五、长达三年的吴亡之战。笠泽之战后,越国对吴国展开持续围攻。从公元前 476 年起,越军逐步推进,至公元前 475 年,楚越联军对吴国都城形成包围。这是在寿梦自封为王的110年之后。经过三年的围困。公元前 473 年,越军攻破吴国都城。夫差派人求和,希望能得到封地苟活,遭勾践拒绝。最终夫差悔恨不听伍子胥之言,拔剑自刎,吴国正式灭亡。

泰伯仲雍的第十八世孙寿梦在自封为王112年后,吴国亡国。从开始实力强劲,到实力疲弱,到最后国破庙毁,其中教训令人感慨。

统计以上35场战事,可以看到,吴楚之间的战事有18场,其中吴国进攻楚国的战事有7场,楚国进攻吴国的战事有8场,因小国求援而展开的吴楚之战有3场。吴国与齐国之间的战事有3场,其中2次是吴国进攻齐国,1次是鲁国求援而展开的吴齐之战。吴越之间的战事有7场,其中吴国进攻越国的战事有3场,越国进攻吴国的战事有4场。其它7场战事是吴国与其它小国(郯国、徐国、巢国、鲁国、钟吾国等)之间的战事,吴国都是进攻的一方。

在吴楚之间的战事中,后来的人可以看到,在晋楚争霸中,晋国扶持吴国,让吴国成为盟友,成为抗楚的力量,但是吴国攻破楚国后,受到秦国的攻击时,晋国无动于衷,对盟友吴国不加以支援,坐看盟友吴国付出巨大消耗,坐看楚国复国。或许晋国只希望吴国牵制楚国,哪知吴国用力过猛,灭了楚国,完全出乎晋国意料之外。总之,晋国的不义,把盟友变成棋子,吴国成为诸侯搏弈中的一枚棋子,哪怕吴国的仗打得再漂亮,也仅仅是一枚棋子。最后从最强盛的时候迅速灭亡。

当然,晋国在柏举之战中选择不援助吴国,与吴国没有及时向晋国提出分割楚国、分享楚国有关系,也与吴国的频繁作战表现出的积极好战有关,也与吴国占领楚都之后的非文明非仁政的行为有关。

实际上,吴国在柏举之战之后,因为晋国的不义,吴国的国势就开始走下坡路。之后虽然吴国打败齐国,黄池争霸,但其实吴国已经是外强中干。如果在寿梦称王之后,吴国不与中原各国展开28场战事的缠斗,而是全力向边远地区扩张(包括吞并越国),充实人口,在国力足够壮大后,再加入中原逐鹿,境遇就会改善很多。

虽然在吴国灭亡之后不久,因为韩魏赵三家分晋,不义的晋国王室在凄惨中落幕,但是,吴国以称霸为指导思想,而不是以壮大国力为指导思想,以这种隐性的国政方针,尽管历代吴王都在励精图治,但仍然导致吴国衰亡。古人云,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日新谓之盛德。吴国求力不求强,失去了自强不息、维新日新的泰伯乾道盛德,终归留下遗憾,亢龙有悔。

后来的吴起与秦国,再后来的孙权与朱元璋,均吸取了这一教训,从而取得成功。



[color=rgba(0, 0, 0, 0.9)]相关链接
[color=rgba(0, 0, 0, 0.9)]春秋吴国地缘政治博弈分析 与 泰伯精神的迷失
[color=rgba(0, 0, 0, 0.9)]亢龙有悔:春秋时期七个吴王两个善终 两千多年来七个吴王四个善终
[color=rgba(0, 0, 0, 0.9)]迟到的谦逊 - 吴王夫差卸下王号 称吴公夫差
[color=rgba(0, 0, 0, 0.9)]寿梦 与 刘基(刘伯温)
[color=rgba(0, 0, 0, 0.9)]春秋五霸之中的两个姬姓霸主 晋国 吴国
[color=rgba(0, 0, 0, 0.9)]神秘的乙未年: 牧野之战 柏举之战 灭秦之战
[color=rgba(0, 0, 0, 0.9)]兵圣孙武 之 柏举之战  与  兵圣吴起 之 阴晋之战  相距117年
[color=rgba(0, 0, 0, 0.9)]吴楚柏举之战  吴国的胜利 原因有三
战胜七国联军的鸡父之战 攻灭强楚的柏举之战 以及镇江诈输岗吴越之间的七次大战  与 儒家的重要人物子贡与孔子困于陈蔡五年后 子贡游说四国 导致吴国衰亡柏山举水  衡山国土  泰伯仲雍所奔的荆蛮 黄麻风云激荡的大地镇江之上 东夷雄鹰 - 吴国君主强鸠夷从吴国国君强鸠夷和余桥疑吾父子的名字 来看从宜侯到吴国说“淮汭”与“豫章”: 吴师入郢之役战争地理新探吴起的伟大 超过商鞅 也超过孔子魏国上郡 渭水最大支流-北洛河源头的吴起镇吴文化丛书 之 《孙子兵法》夫差论坛:吴王夫差 与 诸葛孔明楚简里的吴国史姑苏城三次被攻破 夫差最大的错误---低估了越国人口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www.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