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开源:评说“泰伯墓”(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21:4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开源:评说“泰伯墓”(一)
评说“泰伯墓”(一)

吴开源

本文要点:对历史文献和实体关于泰伯墓争议的评说,说明鸿山“泰伯墓”不是殁葬墓,只是个纪念性的建筑物。

关于泰伯墓地,先秦没有文献记载。东汉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争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泰伯墓文献争议阶段,第二阶段是泰伯墓实体争议阶段。

东汉无锡县令刘昭云“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里有旧宅,其井犹存。”;《皇览》云“太伯墓在吴县北梅里聚。”元徐天祜评为“二说不同。”

刘昭所处时代为南朝梁(公元502-557),距泰伯去世上千年以上。

《皇览》成书于三国魏文帝时期,公元220-226年,此时距泰伯去世也是上千年。他们的观点穿越时空,尤其是刘昭的观点缺乏事实资料依据,今无锡泰伯庙、井都是后来人修建的。

唐代陆广微《吴地记》:“太伯筑城于梅里平墟,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今曰梅李乡,亦曰梅里村,泰伯庙在焉。城东五里曰皇山,一名鸿山,有泰伯墓。”同书另一处为“太伯冢在吴县北,去城十里。”

陆广微同在《吴地记》里对泰伯墓所在地的两种不同说法,说明泰伯墓所在的两个地方,一真一假;要么都是假,不可能都是真。

假设鸿山泰伯墓是真的。这里留存。

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记载:“太伯墓,《皇览》云:‘在吴县北梅里,去城十里。’刘昭案:‘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里有旧宅,其井犹存。’二说固不同。今吴县、无锡界,俱有梅里之名,未知孰是,要当访之耳。”

朱长文对泰伯墓不同的二说“要当访之耳”的求真求实精神值得今人学习!

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卷三十九记载:“太伯冢在吴县北五十里,无锡县界西梅里村鸿山上,去太伯所居城十里。《吴地记》又云:‘太伯冢在吴县北,去城十里。’未详孰是。”

对泰伯墓各说各的,难怪范成大“未详孰是”,分辨不出谁是谁非。

明洪武十二年(1379),卢熊《苏州府志》卷第四十四记载内容与范成大所述内容相同。

从南宋范成大到明代卢熊都对泰伯墓所在地“未详孰是”,不能确定泰伯墓地哪是真、哪是假!

由上所述,可知:从东汉到唐代,文献所记载的泰伯墓有二说:一为无锡,一为吴县。宋代学者对上述二说,已是“未知孰是,要当访之”及“未详孰是”了。而这一不确定的“未知孰是”或“未详孰是”,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

从以上历史文献关于泰伯墓的争议中,可以看出,虽然文献名称、说法不一,但基本观点、基本说法是来源于刘昭和《皇览》。而刘昭的说法,是基于他是无锡县令的身份,难免有地缘政治之嫌。《皇览》则不同。他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类书,是由魏文帝曹丕下令,由桓范、刘劭、王象、韦诞等学者奉敕编撰的一部大型经传类书,专供皇帝阅览,旨在为皇帝提供系统化的知识检索,汇集经典文献精华,便于治国参考。关于泰伯墓所有历史文献记载的权威性,都远不及《皇览》的权威性。《皇览》专设《冢墓记》,“太伯墓在吴县北梅里聚”源于其中。刘昭的“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去墓十里有旧宅,其井犹存。”观点与《皇览》相悖,谁有可信度,读者会心知肚明!   

从明代中期开始是泰伯墓实体争议阶段。 明弘治十三年(1500),吏部右侍郎王鏊要求无锡知县姜文魁修泰伯墓。姜文魁捐俸倡民修墓。王鏊《无锡县太伯庙碑》记载“无锡之板村,有丘隆焉,相传曰太伯之墓也。”

前面假设鸿山泰伯墓是真的,那也只是个“丘隆”,而且“相传曰”太伯之墓也。

明弘治十四年(1501),杨文立碑并撰文《泰伯墓碑阴记》,将王鏊《无锡县太伯庙碑》中“相传曰太伯之墓”的“丘隆”明确记载为:“(泰伯)殁葬鸿山之西岭,去梅村地五里,今乡人所指吴王墩者即伯墓也。”

杨文(1489-1505),字宗周,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民籍。弘治三年(1490)联捷庚戌科三甲第三十名进士。

杨文出于地缘政治需要,在他临死前四年,竟然明目张胆地偏及籍里,把“丘隆”窜改成“泰伯墓”,无中生有,造假到了巅峰!

然而,事隔100多年,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苏州文人马之骏、范允临、赵宦光在吴县境内的灵岩山亦为泰伯立墓、立碑。九年后明天启三年(1623),无锡的东林党党魁高攀龙再次写下了《泰伯墓碑阴记》。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江苏无锡人。东林党领袖,他也偏及籍里,借此抬高自己在乡梓及其在社会上的地位。

此后,苏州地方文献,屡屡记载苏州灵岩山泰伯墓的情况。

清道光十四年(1834),顾震涛编著的《吴门表隐》一书,记载明代苏州泰伯墓立碑情况:“泰伯墓在灵岩山敕山坞,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马之骏立碑,范允临书,赵宦光篆。”

无论是鸿山“泰伯墓”,还是吴县灵岩山“泰伯墓”都是人为立墓、立碑,都不是殁葬墓,都是假的!

民国以来,随着时局的变化,泰伯墓的争议渐趋平缓。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地、市分治,泰伯庙、墓所在的无锡县及吴县均属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辖治。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原苏州地区所属江阴、无锡二县划归无锡市辖,吴县属苏州市辖。

后来,由于苏州灵岩山敕山坞明代所立泰伯墓毁而不存,且无锡泰伯墓成为“国保”单位。故,无锡“泰伯墓”成了吴氏宗亲祭祀泰伯公的处所。

泰伯墓的争议到此似乎可以结束。倘若如此,无锡“泰伯墓”倒真的成了杨文所说的泰伯“殁葬”鸿山了。

然而,是非不能颠倒,真假不能混淆!

第一,所有历史文献记载都是两种观点:泰伯墓一为无锡,一为吴县,以致“未知孰是,要当访耳”、“未知孰是”、“未详孰是”。从不存在所谓什么主流、主体、传统文献一致的泰伯墓在无锡的观点。

第二,吏部右侍郎王鏊要无锡知县姜文魁所修的泰伯墓本是“相传曰泰伯之墓”隆起的“丘隆”,王鏊自己在其总纂的《姑苏志》中也说:“太伯冢在吴县上,去城十里。”王鏊在此否认“丘隆”是泰伯墓,而之所以要姜文魁修泰伯墓是要人们纪念泰伯这位圣人。

第三,如今无锡鸿山“泰伯墓”是杨文把王鏊《无锡县太伯庙碑》中的“相传曰太伯之墓”的“丘隆”窜改为“伯(泰伯)殁葬鸿山之西岭”。“殁葬”何来?这是杨文造假的铁证!

第四,“泰伯墓”的地方很多,陕西周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付军让说秦岭太白山可能有泰伯墓,安徽太湖县据说有人堆个土包子也说是“泰伯墓”,每年也有人前去祭拜。如果范仲淹第十七世孙、明太仆徐泰时的女婿范允临和马之骏、赵宦光在吴县灵岩山立的泰伯墓没有被毁的话,能说“泰伯墓”所在的吴县灵岩山就是吴氏宗亲的祖地吗?全球吴氏宗亲能够承认吗?

   显然不能!

  结论:

一、所有历史文献都没有最终一致确定泰伯墓在无锡。

二、无锡鸿山“泰伯墓”是无锡县令刘昭、无锡人杨文、高攀龙出于地缘政治需要编造出来的。

三、吴县灵岩山、无锡鸿山、安徽太湖县的“泰伯墓”都是后人立墓、立碑造出来的,充其量是记念性建筑物!

四、没有考古证据证明泰伯在无锡殁葬,泰伯墓地在无锡!  

所有吴氏人都应当从以往迷惑中清醒过来:泰伯公一行到过无锡吗?泰伯殁葬于无锡鸿山吗?



   2025年8月1日凌晨于合肥福佑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8-13 10:24 , Processed in 0.2682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