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们再看看经考古明确的吴越文化分布区情况。
《吴学研究专辑2》载肖梦龙《吴地先秦考古学文化综论》:“江南原始文化分太湖流域和宁镇地区两大区系。太湖流域文化发展序列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此区系属越文化范畴。宁镇地区文化发展序列为:句容丁沙地遗址文化、南京北阴阳营遗址文化、咎庙遗址一期文化、江宁点将台遗址文化、湖熟文化,此区系属吴文化范畴。”
我国著名的商周考古专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吴越文化研究专家李伯谦先生在其《吴文化及其渊源初探》中说:“主要分布于宁镇、皖南地区的湖熟文化与吴文化关系密切,有继承发展关系,是相当于商代早期吴立国之前的先吴文化,宁镇、皖南地区应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李伯谦教授在“2009年中国镇江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性、权威性讲话中说:“已经确认或基本确认了吴文化是从宁镇地区发源并向东部和其他地方发展这样一个大的趋势”。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我国著名吴越文化考古专家张敏先生在其《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中说:“根据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 ,宁镇地区和皖南东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继承了湖熟文化的传统 ,为吴文化分布区;而太湖和钱塘江流域则继承了马桥文化的传统 ,为越文化分布区。”“根据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 ,吴文化的空间范畴大致在长江以南,黄山天目山以北,茅山以西,九华山以东的宁镇皖南地区;而越文化的空间范畴则在茅山以东的太湖流域和黄山天目山以南的钱塘江流域 。”“江苏境内的太湖地区本属越,春秋晚期吴败越后一度进入姑苏,然嘉兴以南仍为越地。”
张敏所长在几十年吴越文化考古工作中还总结出吴越贵族墓葬最具指示性的两大要素:吴国贵族墓葬的墓向朝西,随葬青铜车马器;而越国贵族墓葬的墓向朝东,随葬陶瓷乐器和玉器。
张敏所长现在虽然退休了,但在发表上述文章时正在职。他是站在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的平台上说话的,是慎重的,是代表官方的,是负责任的。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学锋《吴国历史的再思考》:“从考古学上来看,今环太湖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与钱塘江流域同为越文化的分布范围,这里是越人的世界。……从记载的逻辑上来看,吴王阖闾时期太湖的大部分区域依然控制在越人手中 。”
由著名吴文化专家高燮初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吴地文化通史·吴地文化区的演变》:“在吴国迁都苏州之前,宁镇地区一直是吴地政治、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区的确定,不是某个人说的,而是我国考古界的定论!
无锡梅村地处太湖流域,属越文化区,怎么可能是吴文化中心呢?
历史背景是面镜子。真的,越照越显真实;假的,越照越现丑陋。有了这面镜子,是是非非,水清石见。
我国考古界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工作,已经拨云见日,真相大白,基本搞清楚了吴国发源于哪里,发展于哪里,最后结束于哪里。奉劝有的人,最好是歇歇手,别再愚弄宗亲们了。
各位宗亲,维修、维护吴国王陵区,是为正义而战!为吴氏家族而战!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战!各人的观点各人定,自己的主张自己拿。不强求,不勉强。言人人殊,理当如此。海纳百川,和平共处。愿者参与,或关心或声援或捐款,对所有捐款者都应该刻石铭记。不愿者好自为之,请不要摇着“祖地大棒”,“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
深山老翁
2005.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