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国王陵区,不容抹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21:5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8-3 21:57 编辑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大港区域内的吴国王陵区的发现,是我国已故杰出考古学家郭沫若和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最早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论证的、我国考古界后续数十年考古发掘结果进一步确认的我国重大考古成果。

在吴国王陵区内出土的“宜侯夨簋”,是我国研究西周分封制的唯一实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国宝”,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左传》等史料记载,周朝建立后周天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宜侯夨簋上的铭文记载了周天子册封虞侯为宜侯的历史事件,与《史记》记载的太伯和仲雍来到江南建立勾吴有关。1956年唐兰先生首先公开考证结果,宜侯夨应该就是仲雍四代孙、吴国国君周章,宜是今镇江丹徒县一带。郭沫若先生也在同年公开考证结果,完全认同唐兰先生的考证结果,并进一步强调,此时的吴都应在镇江丹徒县一带。后续几十年的考古工作成果,证明郭沫若、唐兰两位专家的考证结论是非常正确的。

在吴国王陵区内,考古界先后发现14座吴国君王大墓,现已确定墓主名的有周章墓、熊遂墓、寿梦墓、余昧墓,其余墓由于早期被盗或被破坏严重,部分随葬品流失,证据不足,难以确定墓主名,但都有充分的证据是吴国君王墓。暂保留两座完整的君王大墓未发掘。还有一些是比君王低一点的吴国贵族墓。这些大墓,都是底径40米以上、高6至10米、规模宏达的大型土墩墓,就象一座座小山。特点是,凡君王墓都坐落在山之巅,含义可能是墓主在世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吴国王陵区内的周章墓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著名考古专家、研究员、吴国王陵区考古专家之一、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镇江市博物馆原副馆长肖梦龙先生写的《吴国王陵区初探》一文,初步介绍了吴国王陵区情况,发表在《东南文化》1990年第4期上。《东南文化》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南京博物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其权威性毋容置疑。

现在有人竟然接二连三地拋文妄议,说吴国王陵区是某某谬论,抹黑位于镇江大港区域的吴国王陵区,企图阻止吴国王陵区的维护工作。

这个人列举了许多历史文献和有关证据,证明无锡梅村是吴国发源地,从而否定镇江大港吴国王陵区的存在。乍一看,确实能迷惑一些人。但迷惑不了知情者,他是采用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的手法,加上无中生有,颠倒黑白,牵强附会,添油加醋。

例如:《元和姓纂》压根就没讲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他却毫无顾忌地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是《元和姓纂》明确记载的。捕风捉影,子虚乌有。

再例如:关于公元154年汉桓帝敕令建泰伯庙一事。此信息是源自无锡《吴氏大统宗谱》的“糜豹序”。说糜豹是当时的吴郡太守。糜豹在序中说,东汉永兴二年,汉桓帝敕令在苏州阊门外建泰伯庙。根本没提修泰伯墓之事。有学者考证后说“糜豹序”是假的,是后人伪造的。理由主要是:在上世纪末以前,除了无锡《吴氏大统宗谱》外,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汉桓帝敕令建泰伯庙一事。在上世纪末以前,苏州地方志没有记载苏州历史上有个糜豹太守。“糜豹序”的落款时间是“东汉永兴二年三月”,东汉的概念是唐代时才有人提出的,汉代时根本没有“东汉”这个概念。序文中提到的“宗谱尚缺”与后续修谱历史存在逻辑漏洞。序的内容与后续修谱活动存在时间矛盾。苏州泰伯庙志记载,该庙是吴越国时期初建的,没有说是东汉时期初建的,这就彻底否定了“糜豹序”。随着讨论的深入,发现“糜豹序”的矛盾点越来越多。如果“糜豹序”是假的,那么本世纪以来依据“糜豹序”编织的所有故事、记载、建筑等等都是海市蜃楼,镜花水月。我们不管这个“糜豹序”是真还是假,假的就是没有敕令建泰伯庙这回事,真的是说在苏州阊门外建泰伯庙,均与无锡的泰伯庙、泰伯墓毫无关系。这个人在他的文章中说是公元154年汉桓帝诏令修缮无锡泰伯墓。后又说公元154年汉桓帝诏令建无锡泰伯庙。借题发挥,随意编造,自欺欺人。

又例如: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载:泰伯“卒葬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根本没提泰伯庙。这个人却改成:“东汉(《吴地记》载“泰伯庙在梅里平墟,汉桓帝永兴二年建),墓葬形制(土墩墓)与商周时期太湖流域的贵族葬制一致。”他把唐代的著作说成是东汉著作。《越绝书》载:“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是说梅里在丹阳皋乡。这个人却改成:“《越绝书》等地方文献进一步细化,明确将梅里(无锡)作为泰伯“筑城立国”的起点”。通篇随意篡改,胡编乱造。

又例如:我国考古界明确定论:吴文化源自湖熟文化,越文化源自马桥文化。这个人却说吴文化源自马桥文化,并在他的文章中说:“而无锡梅里所在的伯渎河流域(泰伯开凿的“伯渎港”)正是马桥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之一”。按照我国考古界的定论,马桥文化分布区就是越文化分布区。他说伯渎河流域是马桥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之一,就是承认无锡梅村是越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之一。怎么又说无锡梅村是吴文化中心呢?愚昧无知,逻辑混乱,匪夷所思。

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利用虚无缥缈的信息,诡辩加造谣。因这些不是本文主题,暂不一一赘述。如果必要的话,我们准备写一篇专文,把他的这些“下三烂”一条一条地剖析给大家看。

实际上,历史文献记载吴国发源于皖南和宁镇地区的,要多得多。

例如:司马迁《史记》:“太伯避历,江蛮是适;文武攸兴,古公王迹”,明确强调,太伯所奔的荆蛮之地在长江边。小丹阳横山当年就是长江大堤,镇江大港一带也在长江边。小丹阳横山与镇江地区相连,同属于宁镇山脉地区,镇江大港一带的山脉是小丹阳横山的余脉,当年太伯就在这一带活动。而无锡梅村与长江风马牛不相及,与“江蛮是适”完全不符。

再例如:《越绝书》云:“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说梅里在丹阳皋乡。南京市江宁区《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萃》记载:“其弟仲雍感念自己与兄长当年奔吴之初落脚扎根的地方乃是横山,遂葬太伯于横山(又名皋乡)”。秦始皇建大秦王朝时设有丹阳县,县治就在南京市江宁区与马鞍山市博望区交界的横山脚下的丹阳集镇。可见,今小丹阳横山一带就是《越绝书》所说的“丹阳皋乡”,就是太伯所奔的梅里。而无锡梅村与丹阳皋乡毫不相干,根本就扯不上是太伯所奔的梅里。

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列举,以免耽误大家太多的时间。

皖南和宁镇地区的吴国遗存数不胜数,不计其数。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维护吴国王陵区,防止吴国王陵区的后续伤害。没有兴趣争论什么发源地问题,什么祖地问题。但如果有人借“祖地”这个招牌,疯狂阻止吴姓宗亲维修、维护吴国王陵区的工作,迫于无奈,我们也就不得不说几句这方面的话题。

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例。有个人,硬说他是1960年毕业于某某学校的。还拿出一些证据,证明他的说法是事实。调查后发现,这个学校是六十年代初筹建,1962年下半年才开始第一次招生。那你怎么可能1960年就毕业于这个学校呢?历史背景弄清后,他的一切证据都站不住脚了,谎言不攻自破。

这个事例说明一个道理:对历史问题的说法,判断其是对还是错,不要一点一点争论。在假信息、假证据的海洋里,你能争出正确的结论吗?弄清有关历史大背景,才会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吴国发源于无锡梅里”“吴都在无锡梅里”“吴姓所有关键节点(建都、传位、受封)均发生在无锡梅里”,到底是真还是假?那就查查有关历史背景吧。

一、先看看越国的历史情况。

下面是网上查到的新近考古结果的AL回答:

根据搜索结果中提供的历史信息,越国的迁徙过程可概括如下:

1. 商朝时期的封地:山东古雷泽地区
·越国始祖为夏朝少康的庶子无余,最初封地位于古雷泽地区(今山东菏泽一带)。这一区域是夏商时期越人的发源地12457910。

·考古及文献表明,商朝时越国作为夏禹后裔的封国,活动范围集中在黄河中下游312。

2. 南迁原因:周朝诸侯的扩张排挤
·西周初期,周王室分封诸侯导致中原势力扩张,越国作为非周族政权受到挤压,被迫逐步南迁1479。

·部分文献提到,南迁也与气候变迁和周边诸侯国的军事压力有关812。

3. 西周初定都苏州吴中
·至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越国迁移至太湖流域,定都于今苏州吴中一带1458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21:5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8-3 22:03 编辑

这一区域成为越国新核心,为其春秋时期的崛起奠定基础。例如,勾践灭吴后在此建立霸业


·越国族源:姒姓,夏禹后裔,与中原夏文化关联紧密

考古佐证:山东菏泽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可能与古越人活动相关;苏州吴中则出土春秋越国器物,印证迁徙后的文化延续

·争议点:部分研究对南迁路径存在分歧,如是否经江苏徐州(古邳镇)中转,但“山东→苏州”主线无争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细节,可查阅相关历史地理研究


以上是越国的历史情况。依据我国的考古成果。过去的部分历史文献记载有误差。

西周初年,越国迁移至太湖流域,并定都今苏州吴中一带(现已考古证实,即苏州木渎古城遗址,吴王阖闾攻占今苏州一带后,在越都基础上建吴都)。表明西周时期太湖流域是越国的核心地区。既然这样,此时太湖流域怎么可能还存在一个吴国?距离苏州吴中一带约40多公里的无锡梅村又怎么可能是吴都呢?

考古界在太湖流域的安吉,发现安吉古城遗址和龙山越国贵族墓群,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越国历史和越国南迁的事实。安吉古城遗址是越国都城遗址,起始时间是春秋中期,说明在春秋中期越都自苏州吴中一带迁至安吉。目的是把越国版图向钱塘江流域推进。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八亩墩大墓的墓主是勾践祖父夫谭,证明越国是在勾践父亲允常时期才将越都南迁至绍兴,目的是向浙南和闽北扩张。文献对此记载也有误差。

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群,有200多座越国贵族墓,而绍兴只发现一座孤零零的印山允常越王墓,没有发现越国贵族墓群。说明太湖流域的安吉是越国“老窝”,而不是文献记载的绍兴。

二、再来看看淹国的有关情况。

大家都知道,在江苏常州武进,有个淹城遗址。该景区现在是国家五A风景区。淹城遗址的规模非常宏大,其独特的“三城三河”形制为世界罕见。在2800多年前的古代绝非个人所能为,应该有不凡的来历。

《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故古淹君地也”:是说淹城是古代淹君的领地。“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指淹城东南方向有大墓,是淹君子女的坟墓,距离毗陵县十八里,是吴国灭了淹国后按照吴人风俗葬的。

《大吴春秋》、《勾吴史新考》等书记载,西周至春秋中期,在常州武进一带有一个淹国。其都城在位于武进的淹城遗址。淹国的东面是越国,淹国的西面是吴国。吴、越、淹和平相处数百年。后来淹国与楚国结盟,与吴国不友好,甚至配合楚国侵犯吴国疆土。吴国迫不得已在吴君颇高时期开始攻打淹国,发誓灭淹。颇高是吴国的16任国君,大约公元前680年至672年在位,处于春秋中期。

考古界在淹城遗址考古发掘时,发现4条距今约2800年(西周晚期)的独木舟,由整段楠木或柏木经火烤斧凿工艺制成。存在的时间说明,该独木舟应是淹国的遗物。佐证淹城遗址就是当年淹国都城遗址。遗址内有子城、内城、外城,有关专家认为,子城是政治中心,是淹国国君的大殿所在地。遗址中发现春秋时期竹木井,井壁用细竹编织而成,被认为是淹国的特色,体现了古代淹民的智慧。城内及周边分布70余座春秋时期墓葬,有关专家推测为淹国贵族或平民的墓葬。遗址内还发现很多军事设施,推测是吴国灭淹后在此建军事城堡,以此与东面的越国对垒。有专家认为,当年吴王阖闾率军攻打越国的太湖西北域时就是以此为据点的。民间相传淹城由神龟背负淹国君臣南迁后化作,其布局与《洛书》神龟图相似,成为淹国图腾。

这个历史事实告诉人们,时值春秋中期,吴国疆域还被淹国限制在常州武进以西。

请问,此时吴国的都城,怎么可能在常州武进以东一百多里、属于越国地盘的无锡梅村呢?

三、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吴人土墩墓分布情况。

我国考古界早就宣布,吴人土墩墓是吴文化的主要特色。在2500多年前的古代,交通不便,墓葬是人类居住和生活地点的反映。吴人是土墩墓,越人是石室土墩墓,随葬品也各有特点,很容易区分。

考古界在皖南和宁镇地区发现了大量吴人土墩墓。镇江市、南京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等所属县、区以及江阴、武进、宜兴一线以西和池州市九华山以东各地都普遍有发现。芜湖市南陵县的千峰山,经考古发掘,不是什么山,而是成千上万的吴人土墩墓群。该吴人土墩墓群绵延十余华里,总面积有13平方公里。繁昌县万牛山吴人土墩墓群,规模与千峰山墓群相近。有关部门将这些土墩墓群和附近几个市、县范围内的吴人土墩墓群总称为皖南土墩墓群。2001年6月25日,皖南土墩墓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市江宁区和溧水区及高淳区、镇江市原丹徒县和句容市及丹阳市、马鞍山市博望区和当涂县早期吴人土墩墓较密集。

考古界在镇江地区先后发现吴人土墩墓3134座(不包括未登记的),吴人聚落遗址185处(不包括未登记的)。在一个小小的大港区域内,不但发现了吴国王陵区,还发现了许多吴国贵族墓及吴国平民墓。同时,还发现了21处(不包括未登记的)吴人聚落遗址,其中包括吴国早期都城遗址。王墓、贵族墓、平民墓、聚落遗址、都城遗址、兵器制造中心遗址,等等,构成完整的国家体系。

2003年至200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联合考古队,在无锡鸿山考古发掘。本来以为,鸿山一带的古墓肯定都是吴国重要的墓葬。结果是,经发掘的7座墓(共有100多座墓),全是越国贵族墓,出土的文物全是越国遗物。考古发掘证明,无锡鸿山一带的古墓群同安吉龙山古墓群一样,是越国贵族墓群。“鸿山越国贵族墓地的考古发掘,是继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之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春战时期越国考古资料的空白,同时为重新审视越国的历史,为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越国埋葬制度、礼乐制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研究方向”(摘自无锡鸿山遗址宣传资料)。

无锡梅村范围内,考古界没有发现一座吴人土墩墓。没有吴人土墩墓的地方,就是没有吴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请问,没有吴人居住和生活的无锡梅村,怎么可能是吴人的都城所在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5-8-3 22:03:54 | 只看该作者

四、我们再看看经考古明确的吴越文化分布区情况。

《吴学研究专辑2》载肖梦龙《吴地先秦考古学文化综论》:“江南原始文化分太湖流域和宁镇地区两大区系。太湖流域文化发展序列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此区系属越文化范畴。宁镇地区文化发展序列为:句容丁沙地遗址文化、南京北阴阳营遗址文化、咎庙遗址一期文化、江宁点将台遗址文化、湖熟文化,此区系属吴文化范畴。”

我国著名的商周考古专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吴越文化研究专家李伯谦先生在其《吴文化及其渊源初探》中说:“主要分布于宁镇、皖南地区的湖熟文化与吴文化关系密切,有继承发展关系,是相当于商代早期吴立国之前的先吴文化,宁镇、皖南地区应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李伯谦教授在“2009年中国镇江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性、权威性讲话中说:“已经确认或基本确认了吴文化是从宁镇地区发源并向东部和其他地方发展这样一个大的趋势”。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我国著名吴越文化考古专家张敏先生在其《吴越贵族墓葬的甄别研究》中说:“根据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 ,宁镇地区和皖南东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继承了湖熟文化的传统 ,为吴文化分布区;而太湖和钱塘江流域则继承了马桥文化的传统 ,为越文化分布区。”“根据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 ,吴文化的空间范畴大致在长江以南,黄山天目山以北,茅山以西,九华山以东的宁镇皖南地区;而越文化的空间范畴则在茅山以东的太湖流域和黄山天目山以南的钱塘江流域 。”“江苏境内的太湖地区本属越,春秋晚期吴败越后一度进入姑苏,然嘉兴以南仍为越地。”

张敏所长在几十年吴越文化考古工作中还总结出吴越贵族墓葬最具指示性的两大要素:吴国贵族墓葬的墓向朝西,随葬青铜车马器;而越国贵族墓葬的墓向朝东,随葬陶瓷乐器和玉器。

张敏所长现在虽然退休了,但在发表上述文章时正在职。他是站在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的平台上说话的,是慎重的,是代表官方的,是负责任的。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学锋《吴国历史的再思考》:“从考古学上来看,今环太湖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与钱塘江流域同为越文化的分布范围,这里是越人的世界。……从记载的逻辑上来看,吴王阖闾时期太湖的大部分区域依然控制在越人手中 。”

由著名吴文化专家高燮初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吴地文化通史·吴地文化区的演变》:“在吴国迁都苏州之前,宁镇地区一直是吴地政治、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区的确定,不是某个人说的,而是我国考古界的定论!

无锡梅村地处太湖流域,属越文化区,怎么可能是吴文化中心呢?

历史背景是面镜子。真的,越照越显真实;假的,越照越现丑陋。有了这面镜子,是是非非,水清石见。

我国考古界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工作,已经拨云见日,真相大白,基本搞清楚了吴国发源于哪里,发展于哪里,最后结束于哪里。奉劝有的人,最好是歇歇手,别再愚弄宗亲们了。

各位宗亲,维修、维护吴国王陵区,是为正义而战!为吴氏家族而战!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战!各人的观点各人定,自己的主张自己拿。不强求,不勉强。言人人殊,理当如此。海纳百川,和平共处。愿者参与,或关心或声援或捐款,对所有捐款者都应该刻石铭记。不愿者好自为之,请不要摇着“祖地大棒”,“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

深山老翁

2005.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8-13 10:25 , Processed in 0.28049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