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千多年前,南京的文明曙光照在了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千多年前,南京的文明曙光照在了哪里?
转自江苏省情网

光照在江宁湖熟,南京的文明“苏醒”了。

这束光从距今约3000多年的历史深处踏步而来,名为湖熟文化。这是长江中下游第一个经过系统论证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是江苏考古发掘工作的起点。1951年,湖熟文化的发现将整个宁镇地区的文明史上溯到了三千多年前,是吴文化的起源。

图片
近日,记者走进江宁博物馆,“南京第一缕文明曙光——湖熟文化专题展”正在展出,去看看商周时代的湖熟先民们如何生存,去寻找这缕光芒照耀的时代。

一次有心人的散步  寻回了“文明之光”

湖熟文化的发现,源于一个有心人。

1951年,湖熟居民钱立三像往常一样在湖熟街道句容河北岸散步,拣到了一些“灰头土脸”的石器和陶器。这些并不起眼的小物件,让钱立三思虑良久。他一直对考古有浓厚的兴趣,而手上的这些陶器和石器跟他以前在南京博物院参观时见到的文物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处。

图片
于是,他把线索提供给了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依据他提供的线索,1951年3月至5月期间,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和著名考古学家尹焕章,连同南京大学胡小石等学者,先后三次在湖熟地区进行调查,发现15处台型遗址,初步认定遗址分布在当时的湖熟镇为中心,约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遗址大多位于沿河高出地面的圆形土墩上,出土有粗砂红陶、石器等,同类文化遗存在安徽皖南也有发现。

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发现。1952年,南京博物院出版《南京附近考古报告》,其中《江宁湖熟史前遗址调查记》一文,详细记录了1951年在湖熟镇及周边发现的15处遗址和老鼠墩、前岗两处遗址的试掘成果。此后,尹焕章主持,张正祥等参加,做了近10年的田野调查、发掘、研究,在西起安徽马鞍山、东到武进孟河的沿江区域,总计发现了159处史前遗址。

1959年,在总结多年宁镇地区史前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曾昭燏先生、尹焕章先生提出了湖熟文化的命名。湖熟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湖熟镇而得名,湖熟文化的发现,意味着大约三四千年之前,湖熟这块地方就有了人类活动。按照北京大学李伯谦先生的说法,彼时“商文化只是中原的殷墟,南方一片抹黑,什么都不知道。两位先生从50年代初调查到1959年提出命名,是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这是一项学术创新,也是对商周文化“中原中心论”和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论的挑战,揭示了中华上古文明多样性的真实图景。

图片

通过考前人的努力,一层层历史的谜团被揭开。1978年,考古学家邹衡明确指出湖熟文化可能是吴文化的直接先驱。198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李伯谦发文表示,吴文化的主要因素来源于湖熟文化,它们是年代早晚不同的一个文化。湖熟文化应即先吴文化。

湖熟文化被发现的同时,在考古发掘中又有了新发现,把南京的历史往前推进。南京博物院二级研究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敏1989年提出点将台文化的命名,所发现的点将台文化地层皆压在早期湖熟文化地层之下,其文化内涵与湖熟文化一脉相承,从而确定了点将台文化是湖熟文化的“前生”。

点将台文化是以江宁县点将台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4100至3600年。分布范围大致在水阳江以东以北的姑溪河流域、石臼湖周围、秦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南的宁镇山脉地区,包括安徽的马鞍山市、当涂县、芜湖县和江苏的南京市、江宁县、溧水县、句容县、镇江市、丹徒县的一部分或全部。“从点将台文化到殷商时期的湖熟文化,再到西周春秋时期的吴文化,宁镇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就一目了然。整个长江中下游的考古文化序列中这是最早完整建立的。”张敏介绍。

种稻养鸭吃“水产”  湖熟先民们走进文明时代

既为文明,湖熟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那么他们住在哪里?吃的、用的又是什么?

遗址考古带来了答案。“南京第一缕文明曙光——湖熟文化专题展”一共展出了湖熟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约110件,反映了宁镇区域的商周时代文化面貌,也反映了湖熟先民的生活面貌。根据遗迹推测,人们已经会修筑房屋,并且已经在室内取暖。当时人们居住的房屋应为梁架结构,墙壁用草绳编排植物茎秆,内外抹草拌泥,然后用火烧烤,使之坚硬、防潮;地面经压平后用火烧烤,坚硬而光滑。室内有做饭的灶坑和取暖的火塘。

图片
不仅住得舒服,湖熟先民们吃得也不差。在展览现场,记者还看到一颗颗黑色的稻粒。“湖熟先民的生活中农业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考古发现有水稻、小麦的种子、谷壳等,表明当时既有种稻的水田农业,也有种麦子的旱作农业。”策展人王文静介绍。

作为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水稻起源于中国,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浙江上山遗址等考古发现也都表明,在一万多年前,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湖熟先民们还喜欢吃“水产”。人们临水而居,水生的植物如莲藕、菱角,水生动物如鱼类、贝类、龟类等都是人们的食物来源。在遗址中大量发现莲子、鱼骨、龟甲、螺蛳壳、蚌壳,还发现有捕鱼用的网坠、捕猎用的箭镞等工具,说明采集渔猎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不仅如此,蚌壳还可以用来制作蚌刀、蚌镰等工具。

而南京人养鸭子、吃鸭子的历史似乎也可以追溯到湖熟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在湖熟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猪、狗的遗骨,同时可能还饲养鸭子,稍晚于湖熟文化的土墩墓中就发现有成罐的鸭蛋。

图片
句容天王寨花头的2号墩出土鸭蛋

图源:江宁博物馆

中国人的烹饪技巧独领风骚,发明和使用烹饪器具的历史非常悠久,湖熟先民们也不例外。“这就是先民们用的炊器了”,王文静指着一个带角状把手陶鬲介绍,陶鬲最早出现在距今4500年左右,直到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基本消失,前后存续大约两千余年。

图片
带角状把手陶鬲

图源:江宁博物馆

看起来不起眼,但作为生活必需品却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三条肥胖的袋状腹足像三只脚一样能够让它稳稳站立,同时受热面积增大,腹足内部可盛放食物汤汁,也能烧水。湖熟文化中的陶鬲档部大多为弧形,有的表面为素面有的则拍印绳纹。

南京都市圈的文化空间建构  三千多年前已经形成

考古发现也表明,湖熟文化先民不仅开始了定居农业,出现了原始瓷、印纹硬陶等先进陶瓷制作工艺,也已经掌握了青铜的开采、冶炼铸造技术,进入了文明时代。因此,湖熟文化被誉为南京文明的摇篮,填补了秦淮河流域乃至整个宁镇地区前国家时代的历史空白,奠定了南京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根基。

在展览现场,有一面堆满陶片的墙,展出了多种湖熟文化时期的陶鬲、陶鼎、陶垫等陶器残片,这面陶片墙是这次展览的一个亮点,这些陶片都是考古人员从湖熟船墩遗址发掘出土的标本,上面有绳纹、梯格纹、方格纹、篮纹、穗纹、贝纹等纹饰,展现着湖熟先民的智慧。其中的印纹硬陶,介于陶与瓷之间,胎质要比普通的陶器更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的陶器温度要高,叩击时有清脆响声。

湖熟文化还产生了瓷器的“雏形”——原始瓷。这种最早出现于商代的瓷器,属于瓷器的原始阶段,是用高岭土制成,烧成温度达到1200摄氏度以上,大多表面有一层玻璃质釉,胎质细密坚实,不吸水,叩击时有清脆的金属声。

图片
西周初青铜兽面纹铜铙

图源:江宁博物馆

湖熟文化遗址还发现了哪些重要文物?据介绍,目前南京博物院馆藏了一件西周初青铜兽面纹铜铙,就是在江宁横溪街道出土。这件通体铜绿色的青铜礼器,满布连珠纹衬底,鼓部中央饰小型兽面,双目突出,兽面两侧中间下部各饰成行的卷云纹,似脱胎于商代的饕餮形象。

由曹志君编纂的《南京历代经典文物》里介绍,我国的青铜铙最早源于夏代陶制的“陶铙”。据说是先人用来祭祀神灵、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等,祈风唤雨的响器。中原系统的青铜铙,其形体较小,可手执击打,为组合式的乐器。南方系统的古铜镜为大镜,在长江中下游均有发现。“这种独具东方文明特色的打击乐器,到了商代中晚期,制作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阶段。它的成熟直接使双音编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使一个前所未有的音乐时代走到了世界人类音乐文化的前沿。”

图片
青铜三羊罍 图源:江宁博物馆

在江宁还曾出土了“3000多岁”的“羊”,这是一件商代的青铜三羊罍。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也是礼器。这件青铜三羊罍是1973年在南京江宁的一个废品收购站征集,据传出土于江宁铜井,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时代为商代晚期。三羊罍肩部有三个羊首,间以扉棱,将整体分为三个面,每面饰一饕餮纹,肩部则以夔纹组成与主体纹饰相错的饕餮纹,地纹皆为云雷纹。

这些珍贵的文物从侧面揭示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尽管湖熟文化的核心区域目前仍然没有被发现,但湖熟文化作为长江下游及秦淮河流域先秦时期一个具有“文明”特质的考古学文化体系,自它之后就循着这个文明的趋势而不断发展。从秦始皇郡县制改革、三侯分治到明清府县同治,江宁数度成为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或帝都郊郭之地。

江宁博物馆馆长刘文庆介绍,“湖熟文化”来自湖熟先民的创造与积淀,时隔千年,以“湖熟文化”为组成部分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旧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从萌生、发展、繁荣至消亡,湖熟文化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地方性特征,是宁镇地区文明史上的重要一环,也奠定了南京后人秦淮河流域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根基。从现安徽马鞍山到南京、镇江、扬州之间,湖熟文化的核心区正是当代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区,可以说,这个当代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核心区,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左右的湖熟文化时代已经形成了文化上的空间建构;同时也证明,在3000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沿着共同水系形成文化共同体的先例,这为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提供了文化上的渊源和依据。

作者单位:紫金山新闻



版权所有: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苏ICP备0500901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20000001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466

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2号楼





[color=rgba(0, 0, 0, 0.9)]相关链接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中国历史年号与干支 对照表
[color=var(--weui-LINK)]吴郡太守糜豹所撰《如胜吴公修辑世系序》之干支与年号的研究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且看他们是如何谎言惑众的  痛斥乾隆南巡泰伯墓谬论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吴国王陵区,不容抹黑!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镇江大港烟墩山周章墓 与 苏州常熟虞山周章墓
[color=var(--weui-LINK)]杜史:張守节对无锡的误导[color=var(--weui-LINK)]吴洪浩:读《评说“泰伯墓”》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评说“泰伯墓”(一)
[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谁干扰保护祖坟山大局,谁就是和全球吴氏过不去,应当共讨之[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为无锡人的大局意识点赞[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保护祖坟山是全球吴氏第一要务[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考察吴氏祖坟山归来的嗟叹[color=var(--weui-LINK)]关于祖地最近谣传 我个人有几点想发声:[color=var(--weui-LINK)]吴龙保:我国考古界发现了真正的吴氏祖地[color=var(--weui-LINK)]吴龙保:梅里在哪里 ?[color=var(--weui-LINK)]镇江丹阳吴都葛城  镇江丹阳延陵季子庙
[color=var(--weui-LINK)]吴文新:2012年 吴国葛城遗址又有新发现
[color=var(--weui-LINK)]葛城吴文化学者 吴文新:吴都葛城文化
[color=var(--weui-LINK)]【历史考古】丹阳重大发现——吴国都城 吴国历史足迹曾走过何方?[color=var(--weui-LINK)]丹阳发现葛城遗址  吴国第二古都空白有望填补[color=var(--weui-LINK)]吴文新:致祥里村、珥陵镇、丹阳市主要领导  镇江葛城文化传承发展之心声与愿景[color=var(--weui-LINK)]吴国第二古都  镇江丹阳葛城五百年[color=var(--weui-LINK)]中山大学团队:大禹治水不符考古[color=var(--weui-LINK)]广州泰伯文化交流中心预祝镇江吴文化研究会事业蒸蒸日上 成果丰硕
[color=var(--weui-LINK)]四川省吴氏宗亲总会祝贺镇江市吴文化研究会成立
[color=var(--weui-LINK)]世界吴氏宗亲总会祝贺镇江市吴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color=var(--weui-LINK)]深吴会预祝江苏省镇江市吴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圆满成功[color=var(--weui-LINK)]安徽吴文化丛书编辑部 贺信  祝镇江市吴文化研究会成立[color=var(--weui-LINK)]宗亲之宗情 与 真理[color=var(--weui-LINK)]吴世平:吴家本分重实情 实事求是不妄行 至德三让传家久 后辈当知谦为要[color=var(--weui-LINK)]吴洪浩:子夜阴阳说良知[color=var(--weui-LINK)]吴洪浩:遥祭祖坟山[color=var(--weui-LINK)]考古发现的吴氏族人祖坟山 真实的力量[color=var(--weui-LINK)]考古呈现出来的天意 指引着吴氏族人祭拜列祖列宗[color=var(--weui-LINK)]吴茂云:依法守护千年王陵  支持大港吴国王陵原地保护与文化传承[color=var(--weui-LINK)]文字版:肖梦龙先生的《吴国王陵区初探》[color=var(--weui-LINK)]吴文化研究学者齐聚莞吴会,共探泰伯历史与吴文化未来[color=var(--weui-LINK)]大港土墩墓 - 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王室贵族墓地[color=var(--weui-LINK)]世吴总会:办泰伯书院 扬优秀文化——再论泰伯书院[color=var(--weui-LINK)]吴王阖闾陵(苏州虎丘) 印山越王陵  以及 秦始皇陵[color=var(--weui-LINK)]江苏镇江 句容先吴博物馆(句容江南土墩墓博物馆)[color=var(--weui-LINK)]从荆蛮到朱方 姬周势力锲入湖熟文化与马桥文化[color=var(--weui-LINK)]苏州博物馆 叶文献:论吴人土墩墓[color=var(--weui-LINK)]南京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伯奔吴至横山的传说[color=var(--weui-LINK)]泰伯奔荆 与 泰伯奔江[color=var(--weui-LINK)]至今1111年的苏州泰伯庙 与 至今525年的无锡泰伯庙[color=var(--weui-LINK)]金山网:镇江是吴姓的发祥地之一[color=var(--weui-LINK)]陕西岐山 岐阳村 周三王庙  周太王陵 东坡村 泰伯庙[color=var(--weui-LINK)]陕西宝鸡岐山县 叩村(北郭村)泰伯庙[color=var(--weui-LINK)]大别山 天堂寨(衡山)— 泰伯仲雍 南岳是止[color=var(--weui-LINK)]鄂州 葛仙楼    句容 葛仙观    丹阳 葛城遗址[color=var(--weui-LINK)]雍州吴山祭祀遗址 吴阳上畤祭黄帝 吴阳下畤祭炎帝[color=var(--weui-LINK)]一座普通小山 一位至德君主  一对模范夫妻  两个顶级杀手[color=var(--weui-LINK)]复姓诸葛 或来自于朱方句吴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泰伯的曾孙仲奕  阎氏开姓始祖
[color=var(--weui-LINK)]固始之固 或来自于句吴[color=var(--weui-LINK)]走在康庄大道上的世界吴氏宗亲总会

[color=var(--weui-LINK)]一问吴学“砖家”吴美福
[color=var(--weui-LINK)]二问吴学“砖家”吴美福[color=var(--weui-LINK)]三问“砖家”之---考古维度的缺环:核心遗存与文化序列的断裂[color=var(--weui-LINK)]【文史诗话】徐徐:吴国如何在镇江崛起的[color=var(--weui-LINK)]视频 张学锋 主讲:苏州早期文化的发展轨迹 - 吴人的到来[color=var(--weui-LINK)]吴文化起源辨析:无锡与镇江的千年回响[color=var(--weui-LINK)]文字版:肖梦龙先生的《吴国王陵区初探》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苏州博物馆 叶文献:论吴人土墩墓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大港土墩墓 - 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王室贵族墓地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伯噽 -- 那只崇尚隐瞒与欺骗的吴国妖孽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以伯噽为鉴 -- 反谎言与破伪饰的时代警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9-5 02:02 , Processed in 0.2916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