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道至德后裔吴芮是在河南固始起兵?以响应至德后裔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07:5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难道至德后裔吴芮是在河南固始起兵?以响应至德后裔陈胜吴广起义

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郑威认为,在现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的位置,是古番(鄱、潘)国故地,被楚国吞并之后,曾设立鄱县;秦灭楚十四年之后,反秦斗争兴起,鄱君吴芮以该地区为中心,集合英布等人和前来归附的越人共同反秦;西汉前期,设有鄱县,并将番县迁徙至今江西鄱阳湖东部一带。
还有人认为,这个地区古称为豫,在番地之名移到江西的同时,豫的名称也移到江西,江西始称豫章。
固始距离陈胜吴广起义的安徽宿州大泽乡不远,相距约二百公里,固始距离吴广的故乡太康县逊母口镇也不远,相距也约二百多公里。如果吴芮是在固始(番国故地)的话,大泽乡起义的消息会很快传到固始,番县县令吴芮闻风而动,也举起了义旗。而且,由于固始离吴广的故乡太康逊母口村也不远,如果吴芮和吴广都交游广泛的话,两人或许还相识或有共同的熟人,相互了解,惺惺相惜。吴芮与吴广都有强大的号召能力。
当然,吴芮为番君,并非表示吴芮就是番国故地(固始)的本地之人,或许吴芮的家乡是在皖赣交界的大山之中,与百越之族交流广泛而深入,在吴芮来到番国故地(固始)之后,担任县令,仍然与百越之人保持联系,所以在吴芮举起义旗之后,百越之人立即前来投奔。也许是这个原因,在泰末汉初全国地名重新规划之时,皖赣交界的广大地区就改称为番,彭蠡大泽也改称鄱阳之湖,南岳之山也从安徽霍山移名到安庆潜山的天柱山,汉武帝祭南岳之时,来到的是安庆潜山的天柱山。
图片

固始(番国故地)

据介绍,战国至汉初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郡县制以及县一级政区全面设置,楚怀王时期的楚国就有鄱郡的记载。鄱君封地的位置,一般认为在古番(潘)国故地。鄱在铜器铭文中写作“番”,读为潘。潘国故地在今河南固始县一带,春秋末年并入楚国,楚国在鄱地设县,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记:“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史记》、《汉书》均提到英布归附番君后,“引兵北击秦左右校,破之清波”。清波又作青波,也就是《水经注·淮水》和《汝水》二篇中的“青陂”、“青陂水”。是淮河的支流,在今河南息县附近。英布在清波之战后,引兵向东,归附项梁,此时项梁西渡淮河,在淮河以北得到英布的接应。
鄱地处淮水中游以南,此处位于吴楚之间,一直是吴、楚争夺的焦点。吴楚对峙期间,常有吴国贵族奔楚,且奔楚后又多受封。如吴王僚的弟弟掩余和烛庸逃到楚国,楚国把养国故地封给这两人。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奔楚,也被楚昭王封于堂谿(棠溪),为堂谿氏。《左传》记载,定公六年(前504年)载:四月己丑,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惕,惧亡。……于是乎迁郢于鄀,将国都迁移三百里。《史记·楚世家》也记载:(楚昭王)十二年,吴复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为终累“夫差兄”;唐代司马贞《索隐》说终累与夫差“谓名异而一耳”。
这里的“番”并非鄱阳,而是中原的“番国”。固始县“侯古堆”墓出土“一枚编钟铭文:‘鄱子成周’”;铜器铭文中有“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辔乍(作)其妹勾郚夫人季子媵簧”。有学者认定 “勾郚夫人”即夫差夫人,名为季子。这里就与“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鄀”比较吻合。吴亡之后,番地长期为楚所有。
项羽立番君吴芮为衡山王,都邾。衡山王之名当本自秦衡山郡和衡山,衡山即今安徽天柱山,邾城在今湖北黄冈境内,距离古番国、楚鄱地都很近,古番国、楚番地可能就位于吴芮衡山国的北境。项羽称楚王,都彭城,英布为九江王,都六,都受封于各自家乡附近。番君吴芮被立为衡山王,也当有类似的考虑。从吴芮的活动范围来看,从反秦开始至项羽封其为衡山王,基本集中在淮河上中游及其以北地区,距离长江以南的今江西鄱阳县颇远。
《汉书·地理志》记有鄱阳县,与南昌、新淦等县均属豫章郡,俱在长江以南。从史料记载来看,英布败亡之时,江南已有鄱阳。史载,英布“与百余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英布。” 《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汉将别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斩布鄱阳。在现在的江西鄱阳县的北部,有数个以英为名的村庄,似乎是纪念英布,这也可见英布是死于长江以南的番阳。《史记正义》称:“英布冢在饶州鄱阳县北百五十二里十三步。”   
也就是说,番地之名,是在吴芮起兵与英布败亡这十四年之间,从淮河以南迁移到长江以南。
图片
关于固始侯古堆,据介绍,这是1978年3月在河南固始城关镇砖瓦厂发现的,出土的青铜礼器有九鼎(其中三件双环盖钮的大鼎极似江苏丹徒县大港乡出土的吴王馀昧铜鼎)、九钟、八镈、二簠、二壶、二方豆及铜罍、铜盉、铜三足壶各一件。漆雕木瑟、木鼓、鼗鼓、彩绘盘龙色彩鲜艳,其中三架肩舆为首次发现。1979年5月,在陪葬坑南侧13米处,又发掘了一号主墓,根据棺内头骨和盆骨鉴定,系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四周陪葬十七具男女奴婢棺木。经过鉴定,17名陪葬奴隶,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性别已确定的有9女,5男,其余有待进一步研究。主墓除出土部分铜器和玉器外,头厢放置的三十一件陶瓷器具有浓厚的吴文化特色。
出土的铜簠上的铭文为‘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辔乍(作)其妹勾郚夫人季子媵簧’。宋公辔,即宋景公,铜簠是宋公辔为其妹季子(勾郚夫人)出嫁时所作的陪嫁,死后作为陪葬品,死者很可能就是宋景公的妹妹勾郚夫人。勾郚夫人是吴太子夫差的夫人。   
鲁昭公12年(公元前530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颖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嘉帅师围徐以惧吴。”昭公13年(公元前529年):“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按指上文荡侯、潘子等五人)。”定公6年(公元前504年):“四月己丑,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帷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惕,惧亡。”  
估计是,柏举之战之后,宋景公把妹妹季子嫁给了太子夫差。夫差“取番”,即“留止”于此,并且“自治宫室”。“治宫室”,既有修建太子行宫的意思,也有册娶夫人的含义。在固始,于春秋晚期能够营造如此宏大规模的墓室,用十七个人陪葬,并敢于用“九鼎”这种“天子之礼”为夫人陪葬的,唯有吴太子夫差,这也说明季子与夫差的感情很好,或是表示夫差对美丽女人的迷恋。可信度不高,故事性很强的《吴越春秋》,也记载吴王阖闻用人殉厚葬其女,还记载吴王夫差用三千把宝剑殉葬吴王阖闾。


[color=rgba(0, 0, 0, 0.9)]相关链接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泰伯祖地 陕甘豳州 泾河之畔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从揭短到揭杆 两位至德后裔(陈胜吴广)在大泽乡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光州固始吴氏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番君 与 神秘而神勇的蒲将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4-30 23:03 , Processed in 0.3144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