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让之 临《天发神谶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08:02: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图片



《天发神谶碑》又称《吴天玺记功颂》,三国吴天玺元年(267)刻。吴的最后一位君主孙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记功。石旧在江苏省南京市天禧寺,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县学。石呈圆幢形.环而刻之。世传为皇象书,但无依据。宋时原石断为三段。上段21行,中段17行,下段10行,共存213字,故又称《三段碑》、《三击碑》。后有宋胡宗师、石豫亨、明耿定向题跋三则。清嘉庆十八年(1813)八月毁于火。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此刻虽是篆书,乃是由篆人隶之渐,减篆之萦折为隶之径直。(《两汉金石记·卷十一·三公山碑》) 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祀三公山碑》,篆之变也。



清代书法家方朔:乍阅之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台石刻》,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偏拂。细阅之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前之《地节买山石刻》《五凤二年石刻》《开通褒斜道石刻》,后之《延光残碑》《敦煌纪功碑》《武氏祠画像题字》《李苞开通阁道题名》莫不各有其意,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为此书也,必得二体兼通,乃能一家独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4-30 20:02 , Processed in 0.28860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