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11-1 08:21 编辑
武王伐纣之后,开始之时,分封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包括吴国在内的诸侯达53个。诸侯分为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其中公爵诸侯国共八个,分别是焦、蓟、祝、陈、杞、宋、虢、虞。每个等级的诸侯的土地面积,按照周礼,有着严格的规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周礼规定,这71个诸侯分封之后,还有很多土地没有被分封。后来,周王室继续分封诸侯国,最多时达到八百个诸侯国,其中子爵诸侯国共二百八十八个,吴国属于子爵诸侯国,男爵诸侯国共四百八十四。
在分封之时,与周王室亲近的诸侯都被分封在土地开发良好的中原地区,而亲属关系较为疏远的诸侯,则被分封在边远地区,
然而,随着时间的进展,中原地区毕竟土地有限,诸侯国在相互兼并的过程中,国土面积与人口均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而被分封在边远地区的诸侯,更容易向更边远的地区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国土与人口,春秋时期的楚国、齐国、晋国、燕国、吴国,秦国,均是这样。
在刚开始的楚国与晋国的争霸中,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势,晋国在众多诸侯国之中,选择了吴国为援助对象,希望以吴国牵制楚国。这一方面是因为吴国是周太王长子泰伯后裔,也一方面是因为吴国此时表现出非常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行动力以及战争姿态。为此,晋国将楚国的一位能干的叛臣-巫臣,带着一些战车,派到吴国,让吴国学习战车技术,以扶持吴国。虽然在后来的战事中,吴国并没有太多使用战车,但是,由于对战车的了解,吴国军队可以更熟悉战车的弱点以对付战车,这对吴国的军事进步还是有帮助的。
在开始之时,吴国军队采取灵活的战术,虽然在扩张过程中也遇到过挫折,但是吴国的扩张还是比较顺利,直到吴国军队在柏举之战之后,攻占了楚国的国都-郢都,只是没有抓住楚国的国王。正当吴国军队在追捕楚王的时候,楚国的邻国-秦国出兵帮助楚国。
然而,这个时候,晋国并没有阻拦秦国的出兵,晋国即没有出兵拦截秦国军队,也没有出兵趁机打击楚国残余军队,更没有出兵趁机攻占秦国的国都,而是坐看秦国军队与楚国军队的联军与吴国军队相战。
这个时候,即使吴王阖闾派人到晋国,请求晋国出兵到楚国抗秦,估计晋国也以种种借口推诿,不愿意出兵。如果吴王阖闾能够派出外交高手离札到晋国陈述利弊,并表示吴晋两国共同抗秦灭楚之后,分割楚国为南北两半,吴晋两国各得一半,也许能说动晋国出兵。然而此时季札没有随军出征,而是远在吴国,路途遥远,哪怕是风雨兼程,日夜兼程,也难以及时到达晋国。
而且,此时吴国军队在孙武子和伍子胥的指挥下,对秦国军队的战事是连连败战,如果此时晋国出兵战胜了秦国军队,则会显得二人的军事能力不如晋国军队的将领。并且,此时吴国军队在这二人指挥下,已经攻陷楚国都城,孙武已经功成名就,伍子胥已经掘墓鞭尸,大仇已报,二人都心再战,也不愿意晋国出兵,延长战事。加上夫概擅自带兵回吴国自立为王。阖闾只得撤出楚国。楚国得以留存。
由此可见,晋国当初扶持吴国,仅仅是为了牵制楚国,并非希望吴国的强大。吴国强大之后,如果吞并了楚国,那么,晋国面对的是统一了楚国之后的、比楚国更加强大的吴国,这对晋国来说是更大的威胁。所以晋国在此时是非常不希望吴国战胜楚国并占领楚国,此时,晋国虽然没有直接出兵帮助楚国,但是在秦国出兵帮助楚国之时,晋国是希望秦楚两国的联军取得胜利的。
实际上,吴国在向中原扩张的过程中,这种情况是肯定会遇到的,吴国向中原扩张时,中原国家必定会结成联盟以抵抗吴国,如同战国后期,中原国家结盟对抗秦国。所以,在吴国得到足够的土地和人口之前,向中原扩张显然是不适当的,是不合时宜的。
吴国的国君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史料中有“诸樊南徒吴”的记载,吴国是希望向离中原更边远的地区发展,以充实自己的实力。然而,中原国家的君主是不愿意看到吴国这样做的,尤其是晋国,更不愿意看到吴国避开与楚国争霸,而是向更边远的越国发展。
所以,当吴王阖闾攻打越国之时,晋国的大臣史墨借口岁星(木星)在越,发出并散播预言,说吴国攻打越国,吴国将在四十年之内亡国。可见史墨希望以迷信的手法、以预言的手法,来阻止吴国攻越,希望以此让吴国攻楚,以削弱楚国对晋国的威胁。
后来,如上所述,真正到了吴国灭楚之时,晋国又担心吞并了楚国的吴国给晋国造成更大的威胁,从而坐看秦国出兵,坐看楚国的复国。
由此可见,对于吴国来说,真正的利益是向边远地区发展与扩张,而不是吞并中原地区,更不是企图取代周王室。实际上,吴王阖闾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攻打了越国。但是,由于伍子胥复仇心切,孙武子也希望快速建功立业与扬名立万,加上楚国得罪了唐蔡两国,使得在吴国看来,攻打楚国的机会到了,于是发动了柏举之战。
虽然从结果来看,吴国的运气不错,打赢了柏举之战,但是由于中原国家的结盟(秦国出兵楚国)以及中原国家的不希望吴国进入中原(晋国不出兵参加灭楚战争),吴国最终还是没能灭楚,而且消耗了巨大的国力。
之后在灭越的过程中,吴国也因为国力的不充足而遇到了挫折,虽然吴王阖闾在柏举之战十年之后,在越国新老国王交替之时,再次发动了对越国的战争,但是还是失败了。后来吴王夫差以复仇为口号,军队也以复仇为由相互鼓励,打败了越国,但是吴国军队自身也损失巨大(按清华简记载,在灭越的战争中,吴国善战之士伤亡过半),最终没能灭亡越国。
本来,此时的吴国应当继续遵循向边远地区发展的战略,拒绝向中原地区扩张。此时,中原地区国家仍然是不愿意看到吴国向边远地区的扩张以积蓄力量,所以,在中原国家的孔子的设计下,孔子派出子贡游说五国,诱使吴国向中原进军,与齐国作战,以消耗吴国的国力。
吴王夫差没有看透孔子的阴谋,没有抵制孔子抛出的诱惑,从而没有能够避免两线作战,最终是国力耗尽而亡国。
实际上, “深耕边远” 的行为方针和边远扩张优先的行动方针,正是吴祖泰伯的战略意图。然而这也是孔子极力掩盖的事实,孔子鼓吹吴祖泰伯让天下,完全不提吴祖泰伯开拓荆蛮的
深耕边远和边远扩张,这是孔子试图以此让吴人忘记祖德祖智的举动,让吴人中止了对先祖真正智慧的传承。这是孔子的阴谋或者说是阳谋。
从泰伯的行动来判断泰伯的精神,可以明显地看到,泰伯精神不是那种“从哪来,就回哪去”,而是”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建设家园",本质上是那种一无返顾的开拓与创新精神。虽然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说的是姬姓中的杰出人物周文王,但这也姬姓中的杰出人物泰伯的真实写照。实际上,早在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强调求新,《尚书·康诰》云:“作新民”,强调成为一代自新的人。《易传》亦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可见,从抽象的角度看,泰伯精神的本质是心胸宽阔的创新与革新,而不是守旧,更不是项羽的那种“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的狭隘心理。创新是为了以获得进取而在内心深处深思熟虑之后的谨慎辛勤的求索。日新之谓盛德,吴祖泰伯之德,本质上是日新之德。弘扬泰伯精神,实际上唯“日新之德”是从,是勤于思考,也是为勤于思考备足条件,为以利于在内心深处求索而备足条件(包括行为上的庄重、恭敬、公正),这是盛德,也是真正的至德。
然而,虽然孔子在世之时,孔子成功地阻止了吴人的深耕边远和边远扩张,成功地将吴国拉入中原争霸的泥潭。但是,孔子死后,吴人又重新传承了先祖泰伯的精神,继承了吴祖泰伯的日新之德。吴起就是这样。
吴国王室后裔吴起对这一切看得非常明白,所以,吴起在魏国为将之时,努力向边远地区发展,以致于将魏国的国土扩张到黄河以西二百公里的陕北的吴起镇。后来,吴起在楚国为相之时,同样努力向边远地区发展,以致于将楚国的国土扩张到苍梧之地(接近南岭地区)。可见吴起借鉴吴国发展与亡国的历史,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上的把控是非常准确的。
后世的秦国也完全吸取了吴国的教训,在大举进攻中原之前,将主要精力用于向边远地区扩张,灭掉了义渠,灭掉了巴蜀,获得了足够的人口,从而获得足够的兵员,再向中原进攻。这从秦国灭楚的战争可以看到,秦国拿出二十万兵力攻楚,仍然失败,之后,秦国拿出六十万兵力攻楚,才得以灭楚。可见此时,如果秦国拿不出六十万兵力,攻楚还是困难重重,容易形成功亏一篑的局面,而不是势在必得。
虽然吴国向中原地区过度扩张导致了战略透支、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最终葬送了霸业。但是,在这场长达近百年的博弈过程中,吴国历代君主不断努力发展国力,不断迎接文明,为后来的江南文明的形成埋下伏笔,成为后世区域强国(包括三国时期的吴国以及元朝末期建立明朝的战争中)地缘竞争,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提供了历史的镜鉴。
近代以来,吴氏族人在边远地区取得成功(吴氏族人在越南、在加里曼丹岛、在马来、在泰国、在菲律宾,在新加坡,均出现成功人士<越南的吴权与吴庭艳,加里曼丹岛婆罗洲的戴燕王国的吴元盛,马来吴氏王国的吴让,原姓吴r 泰国的总统銮披汶·颂堪,菲律宾的总统吴士敏,新加坡的吴作栋>),应当有此共识。
[color=rgba(0, 0, 0, 0.9)]相关链接 战胜七国联军的鸡父之战 攻灭强楚的柏举之战 以及镇江诈输岗吴越之间的七次大战 与 儒家的重要人物子贡与孔子困于陈蔡五年后 子贡游说四国 导致吴国衰亡柏山举水 衡山国土 泰伯仲雍所奔的荆蛮 黄麻风云激荡的大地镇江之上 东夷雄鹰 - 吴国君主强鸠夷从吴国国君强鸠夷和余桥疑吾父子的名字 来看从宜侯到吴国说“淮汭”与“豫章”: 吴师入郢之役战争地理新探吴起的伟大 超过商鞅 也超过孔子魏国上郡 渭水最大支流-北洛河源头的吴起镇吴文化丛书 之 《孙子兵法》夫差论坛:吴王夫差 与 诸葛孔明楚简里的吴国史宗亲聊天:《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不是属于吴文化?日本鹿儿岛 夫差后裔 隼人(剽悍尚武的人)姑苏城三次被攻破 夫差最大的错误---低估了越国人口阮富仲夫人吴氏敏 苏林夫人吴芳璃吴氏创建的天地会 以及天地会中的吴氏创建的两个国家美国建国之年 天地会吴元盛在赤道建国 - 戴燕王国马来半岛 泰国南部的吴王庙 - 狮城宋卡吴氏王国的中央寺庙农民家庭的吴氏后裔 泰国总理 陆军元帅 将国号“暹罗”改为“泰国”读吴本立宗长的《绵延的血脉》泰国行 - 尝试联络宋卡吴氏家族(泰国纳宋卡家族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