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先培等收集整理:大港是真正祖地,无锡梅村是假祖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先培等收集整理:大港是真正祖地,无锡梅村是假祖地,是对的吗?

大港是真正祖地,无锡梅村是假祖地是对的吗?

关于吴文化发源地的争议,学术史上确实存在不同观点,镇江丹徒大港(古称 “宜”)因重要考古发现(如宜侯夨簋)被部分学者关注,但将 “无锡梅村称为‘假祖地’” 的说法并不客观,也不符合主流学术共识。两地的争议本质是对吴国早期历史不同阶段的解读,而非 “真假” 之分,需结合文献、考古与历史脉络客观分析:

一、大港的核心依据:宜侯夨簋与 “宜” 的争议

镇江丹徒大港的重要性,主要源于 1954 年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记载周康王册封 “夨” 为 “宜侯”,赏赐土地、人民及礼器,其中提到 “赐在宜王人□□七姓”“赐宜庶人六百又六□夫”,被部分学者认为是 “吴国王室受封” 的直接证据,推测 “宜” 即吴国早期都城,故大港可能是吴国早期政治中心。

但这一观点存在争议:

“宜” 与 “吴” 的对应尚无定论:铭文未明确 “宜” 即 “勾吴”,“宜” 的地理位置更可能与长江北岸的江淮地区相关(如安徽当涂一带),与泰伯、仲雍南奔的 “荆蛮之地”(江南)地理范围并不完全重合。

与泰伯、仲雍的直接关联薄弱:宜侯夨簋记载的是西周中期周王对 “夨” 的册封,而泰伯、仲雍活动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两者在时间、人物谱系上缺乏直接文献或考古证据衔接,无法证明大港是泰伯立国的 “祖地”。

二、无锡梅村的核心依据:文献与传承的完整性

无锡梅村被主流学界认可为吴文化发源地,核心在于早期文献的明确记载、持续的历史传承与考古证据的呼应:

文献的直接指向:《史记・吴太伯世家》明确记载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东汉《吴越春秋》进一步指明(此前没有任何先秦及西汉的文献记载) “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吴西北隅,名曰故吴”,即 “梅里”(今梅村)。此后,唐朝的《吴地记》和北宋时期的《太平寰宇记》等历代方志均延续这一记载,形成自西汉至明清的完整文献链。

考古与文化融合的实证:梅村周边的商周遗址(如梅里遗址、鸿山墓群)出土了大量中原风格器物(如与周原遗址同源的陶鬲),与本地马桥文化器物共存,印证了 “泰伯带来中原文化与荆蛮融合” 的记载

陈振康先生提供的《无锡梅里遗址考古报告》的成果表明,碳十四测年分。  报告中说,“在不同遗迹单位中提取了3 个碳样标本,经碳十四测年分别为3540+30 BP、2540+30 BP、2150+30 BP,时代早至商晚至春秋战国及以后。但是恰恰没有3100+30 BP,也就是说,恰恰没有泰伯奔吴时期的3200年到3100年前(周文王出生的年代之后不久)的活动证明。

北宋时期的地理志史 《太平寰宇记》 。该记载明确提到伯渎河,而且指出伯渎河“西带官河(指运河),东达范蠡渎 。但未提到伯渎河是泰伯开凿、

泰伯庙于东汉始建于姑苏,也就是苏州的阊门之外,在虎丘东南方向约七里处,至公元914年,在钱镠担任吴王期间,为避兵乱,钱镠迁徙泰伯庙于苏州阊门之内,即现在的位置,距今有1111年。

无锡泰伯庙的始建年代,明确记载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由无锡知县姜文魁筹资修建‌,明代邵宝的《太伯庙》诗提到"太伯新祠古让乡",印证了明代新建的说法‌,现存主体建筑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所建‌。

这些实体遗存,形成了 “文献 - 考古 - 活态传承” 的闭环。

历史认同的延续性:自东汉起,苏州泰伯庙(先在阊门之外,后在阊门之内)成为官方祭祀场所,“泰伯让国” 的叙事被纳入正史与地方记忆,这种文化认同延续两千余年,是吴文化 “根脉” 的重要象征。

三、“真假祖地” 说法的误区:混淆 “早期都城” 与 “文化源头”

吴国早期历史存在 “迁徙” 特征:泰伯、仲雍立国于梅里(番丽、横山、鸠兹,朱方。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是荆蛮之地以及江蛮之地),至西周中后期可能因势力扩张迁至宁镇地区(如镇江、丹徒),春秋时期再扩张至苏州(吴都姑苏)。因此,大港(丹徒)更可能是在荆蛮(江蛮)时期之后的吴国早中期的政治中心,而梅村(番丽、横山、鸠兹,朱方。荆蛮江蛮之地)是泰伯立国的初始地(文化源头),是吴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区域。

将梅村称为 “假祖地”,本质是认为东汉之后的文献存在着在权威性方面的问题,东汉之后的文献只是东汉之后的文献具有历史传承的连续性,也低估了考古证据的系统性。学术争议应基于证据链的比较(而非简单否定),目前梅村的证据在 “泰伯奔吴” 这一核心问题上,仍具备文献早(东汉时期及其东汉之后)、链条全(东汉时期之后的文献链条)、传承久(从东汉至今)的特点,是一般人认可的吴文化发源地。

结语

历史地理的考证需兼顾 “文献记载的早期性”“考古证据的关联性” 与 “文化传承的连续性”。镇江大港是吴文化研究的重要区域(尤其对吴国中期历史),但 “无锡梅村为假祖地” 的说法缺乏充分的考古证据支撑,也不符合学术共识。吴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梅村(番丽、横山、鸠兹,朱方。荆蛮、江蛮之地)作为泰伯立国的初始地,其 “祖地” 地位有司马迁《史记》来记述,无锡梅村的文献与历史依据来自于东汉之后,这一结论已被多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认可。

   吴先培等收集整理






相关链接
吴开源:考察吴氏祖坟山归来的嗟叹
吴文化研究学者齐聚莞吴会,共探泰伯历史与吴文化未来
大港土墩墓 - 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王室贵族墓地
【历史考古】丹阳重大发现——吴国都城 吴国历史足迹曾走过何方?
世吴总会:办泰伯书院 扬优秀文化——再论泰伯书院
吴王阖闾陵(苏州虎丘) 印山越王陵  以及 秦始皇陵
江苏镇江 句容先吴博物馆(句容江南土墩墓博物馆)
从荆蛮到朱方 姬周势力锲入湖熟文化与马桥文化
苏锡地区的吴国贵族土墩墓 - 江阴申港季子墓
苏州博物馆 叶文献:论吴人土墩墓
南京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伯奔吴至横山的传说
吴龙保:梅里在哪里 ?
泰伯奔荆 与 泰伯奔江
至今1111年的苏州泰伯庙 与 至今525年的无锡泰伯庙
金山网:镇江是吴姓的发祥地之一
陕西岐山 岐阳村 周三王庙  周太王陵 东坡村 泰伯庙
陕西宝鸡岐山县 叩村(北郭村)泰伯庙
大别山 天堂寨(衡山)— 泰伯仲雍 南岳是止

《无锡梅里遗址考古报告》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7-14 20:51 , Processed in 0.2917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