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肖梦龙先生《吴国王陵区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肖梦龙先生《吴国王陵区初探》
[color=rgba(0, 0, 0, 0.9)]史载江南吴国是商代末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荆蛮,与地方土若民族柏结合.建立起来的‘勾吴’国家. 40 年来的江南地区考古学材料.完全证实文献记载的可靠性。而大盆地下出土文物又标志着江南的宁镇一带为昊文化的发振地和吴国最初立国处,近年考古界不少同志发表文章,对此作过专门论证 ll ) ,此不贫述. 1954 年, . 在丹徒大港烟墩山发现宜侯久墓.对 《 宜侯久篮 》 铭文中”宜’的地望,我国己故杰出考古学家郭沫若、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等均认为在月社丫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近.也就是说这里为吴国早期都邑所在.迄今对这一问超的认识,依据不断出土的考古新资料而在逐步深人.丹徒大港烟墩山又名四墩山,,山土原有 4 座大型土墩茹.其中’皮侯矢.墓即呆旧第五代国君周章.’武王时封他为皮侯,康工时改封宜侯。) . ‘宜’通”皮’,而虞与吴古字同.故”宜”亦即吴、 《 史记 · 吴太 f [ ' l 世家 》 云:”武不克股,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劝.,周章已君吴,以而封之. … … 列为诸侯. ' i 口 11 矢篮铭文所记”迁性于, j ' : - ’址,一致的,可刃.江.好二月一徒附近, ; {体一说林丹’‘犷协. ' - ; f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东至” r 岗一带,当为吴国早 l 叫都城的方位范围。而在这一线以北的丹徒谏壁至大港沿江低山丘陵上分布着一系列吴国大型墓葬,我们推测,这里正是吴国的王陵区(图一) . 迄今,已发掘或调夯所知的大墓有如下一些:双墩一号某、烟墩山二号墓 m 、背山顶墓( . ) . 育龙山磨子顶大卫,烟墩山宜侯墓、大港乔木山母子墩西周墓、丁岗墩上村西周墓、粮山一号、二号墓、王家山墓等.其中尤其是磨子顶大墓,建筑形制规模宏伟,是江南地区迄今发掘的春秋第一大墓,因该墓资料尚未公布,这里先做一介绍。磨子顶大墓座落于青龙 lll ’顶,海拔 74 米,北临长江,气势雄伟壮观.左右分别与粮山、王家山春秋铜器墓和背山顶春秋大墓毗邻相望.该墓的形制结构可分为: A ,墓葬封土即慕墩.呈馒首形,底径 60 米,残高 8 米许(原墓墩高达 10 米以上。 1949 年前,国民党军队为阻击人民解放军波江,曾把墓墩顶部推平,在上修筑炮兵阵地).其外观形状完全同江南地区吴国土墩墓.经发掘,墓墩的土质纯净,都是从山脚下田地里挖掘搬运上山堆积而成的,在山下现还可看到取土一 96 一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的坑塘所在(图二) : B 、竖穴墓室.墓 n 开于当时经平整的山顶,囚山体除表而有一层 20 一 30 厘米厚的积土外.深人全为石灰岩石,所以墓穴是衡山岩而下.墓室长 12 、宽 7 、深 5 . 5 米.工程艰巨浩大.在石壁上还留有一道道肯钢击的痕迹和洞眼.(图三) ; C ,长方形斜坡墓道.居墓室前方正中,长”,宽 4 . 3 米.墓坐东初西.随葬品极为丰富,在墓道口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奴隶殉葬.两具骨架保存完好,经上海自然博物馆黄象洪先生鉴定为一男一女,年龄均在 17 岁左右(图四).墓道两边排满用灰陶盆复盖的特大型几何印纹硬陶坛,坛内郁装着禽兽及鱼类等高级食品;另外在墓道中还出土一件造型别致的青俐肛.进人墓室口部,发现横陈三匹杀殉马的骨架,这在江南属于罕见.整个墓除墓进部分外.早年被明显具有复仇性的破坏挖掘过,因此墓室内全经翻动,墓室后部有一片火烧灰烬,墓主尸骨肢离破碎,身首不全.墓室中的大量随葬礼.乐器均遭毁劫,精致的鼎、尊、盘,厦等青铜器碎片以及石编磐等残件,散布整个墓室内.在.墓室的两侧底边尚幸存一批青铜兵器和车马器等.有矛、戈、戟和车兽、马衔及该等计 80 余件(图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五).这些东西在当时对掘墓者来说可能是不屑一贩地有愈留存,特别是其中有一件象征王权的鸿杖,掘墓者把青铜杖首取走,而把杖徽砸坏丢下,可谓对墓主有着明显地嘲弄与讽刺惫味.青龙山磨子顶大墓的陪葬墓位于其东侧 10 余米处。墓上亦有一小土墩近平,与大墓一样同时遭到破坏,随葬品仅残存一些陶瓷器和青钢剑、戈、矛及工具斧等,根据出土遗物的年代判断,青龙山磨子顶大墓时代当为春秋中期偏晚.由上述简要介绍的青龙山磨子顶春秋墓情况来看,其墓葬形制属中原商周时流行的”甲’字型大墓,墓室和墓道全长计 25 米.深由封土顶至墓底达 17 米多,这在江南十分少见.就是在中原地区也算得上大型墓葬.仅此判断,其墓主身份地位非为一般,我们估测这当是一座吴王墓,或许可能为吴王寿梦之陵?在吴国大王陵区内.属西周时代的大墓有烟墩山康王时的宜侯久墓. 1986 年又对烟墩山二号墓作了发掘,出土资料对宜侯矢墓的年代、墓葬形制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佐证作用,可解除过去对宜侯墓的种种疑问.烟墩山二号墓是宜侯矢墓的陪葬墓,根据该墓随葬品中所含有典型西周早期绳纹瘪档两与地方土著文化两种风格显著区别的器物,故可确定二号墓主亦当为南下周人,其身,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份即矢笼铭文中所载‘在宜王人.‘匀. 1982 年发掘的大港乔木山母子墩西周大型铜器墓,随葬青铜礼器有鼎、两、篮、尊、自、壶等器种,另夕卜还有大批铜兵器与车马器及精美陶瓷器等.该墓的年代比宜侯矢墓略晚‘当昭王时期,根据随葬的一件中原铜器 《 伯篮 》 判断,墓主舀为吴伯询.因而可推断该墓亦当为吴王墓,有同志根据 《 史记 · 吴太 · 伯世家 》 宗谱世系.毋子墩墓在年代上晚于宜侯矢一世,葬地相近,估洲可能为周一章之子熊遂,居吴第六代国君仍.至于 1982 年发掘的大港磨盘墩西周晚至春秋初期墓( ' ) ,其墓莽规模和青铜器的随葬都比宜侯久墓及母子墩墓抵一格,看来还够不上 T .的葬制,但亦拥有样、巨等青铜礼冷.特别是随葬了一大批象征财富的海贝.用贝随莽见于中原商周的一些贵族大墓.而花吴墓中目 l 介除磨盘墩墓发现外,再就是青龙山喊子顶大墓了.同时磨盘墩墓随葬有两套车马具.这些都足以说明墓主当为一位王室显贵.另外,值得提出的是丁岗墩上村西周大墓,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被群众挖掉,后据训查该墓规模和葬制与母子墩墓相仿,出土青铜礼器鼎、篮、自、盘及鸟盖壶,还有铜兵器矛、戈和车马错等共计 200 余斤卖出化钢.从这座墓倩况看亦当属于王墓。以上这批西周吴.国王陵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 墓葬形制和葬俗,来自中原的吴国周人统治者皆采用土墩墓制,随同奋俗.这与文献记载是相符的. 《 左传 》 哀公七年传云:”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日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周人君临吴国,为了取得土著荆蛮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华前‘文身断发’,死后亦随乡人俗埋人土墩墓,这是出于巩固其统治的需要.但这一情况至春秋时期则有所改变了。 ② 西周时期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的吴王及王室贵族墓中,’部发现有一件铸铭中原铜器或明显为中原特点的作物以标志其身份,与江南土著贵族墓相区别. ③ 吴王.蒙青钢礼器的筋葬缺乏中原那种等级森严的组.合规范,而是随愈灵活,同时所有钢器都是实川品,如鼎两底部皆满布烟文.这也就是说在吴国还看不出材什么严格的西周‘礼制’ . 谏壁至大港沿江一带龙 r 后发掘清理的春秋时期炯器墓主要有粮山一号、二号墓两.王家山墓( I ” 》 和背山顶、青龙山磨子顶大戒及其附葬墓等,在青龙山磨子顶墓的东面和东南约 1 里的山岗上,‘原还分布有三座大型墓葬, t958 年及 1960 年丹徒县青龙山白云石矿在这以开山采石,把三座大某均炸掉,据工人们介绍,当时被炸碎的青铜器残片散落山坡到处可寻, 6 ' ,一件 tlt 铜鼎口沿直径约达 50 余厘米.还有人检到残断的青铜剑等.特别是 19 料年发掘的背山理侧器大墓,其主墓室虽然亦同青龙山磨子理墓一样被破坏性的大盗掘,但在墓进中就出土有大批宵润礼器、乐肠.军乐器、兵器、车马器及工具等,其中尤为重要的铸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铭俐器有甚六朴、尸祭备、通却缚钟,钮钟及出于墓室中属墓主近身之物的余昧矛等.研究者认为背山顶墓为春秋晚期吴王余昧墓( l ’、.如这一判断可以得到确认的话,那么青龙山磨子顶大墓虽因被掘慕者破坏严重.而未能留下一件铸铭器物可作参证,但据其墓葬之规模形制等方面亦可断言为昊王陵墓无疑.文献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并并始’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吴王寿梦当政是公元前 585 年至前 560 年.当春秋中期偏晚,在年低上与青龙山磨子顶墓相符;在墓葬形制上,’甲”字型竖穴墓室前带斜坡墓道,显然是学习中原王侯之葬制,这正是吴国自寿梦开始通中原的体现.另一方面墓上仍封有高大墓墩,则为江南地方土墩墓的传统特色,所以我们估测只有象寿梦这释有作为的吴国君主才能与青龙山磨子顶这汽南第一春秋大墓的气势相配。归纳春秋吴工萦的特点,有如下方面: ① 葬 T - 山巅,形势雄伟开阔,丹徒谏壁至大港沿江山势平缓.海拔高度都在 70 余米左右,均属低山,适合在山顶施工建成,自西周以来的吴国土墩墓传统葬俗,墓址钟选泽于阔野岗地上,而吴王墓都占居山顶,可能离愈其地位高尊.这与文献记载亦是一致的.如 《 吴越存秋 · 阂间内传 》 云,吴太子波娶齐女作夫人,死后“乃葬虞山之巅二 《 越绝书.吴地传 》 载‘阂间家,在间门之外.名虎丘.’虎丘山原名海涌山,所以凡吴王墓皆葬于众为其规律. ② 陵墓建造工程浩大,仿照中原王侯之制.均作带隧道的巨型竖穴墓室.改变过去西周时期那种与民共俗平地掩埋的单纯土墩墓葬法.这当与春秋时期的吴国业己走上强大;同时与中原文化密切交流的结果.正如 《 左传 》 成公八年所云:’吴始伐楚,伐集、伐徐. · · 一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于上国’.吴国强大起来之后才有可能和不惜动用大量人力,财力营建王陵,据 《 越绝书 · 吴地传 》 载,造阖间墓征发‘千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物力、夫差下六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钢榨三重,坟他尺.,又‘昊王有女膝玉,“一葬于国西间门外.岔池积土.文石为撑,题凑为中.’这些兴师动众耗费巨资的建墓记述,亦可谓完全符合育龙山磨子顶及背山顶吴王大墓的营造景况.同时其建墓形制,地下‘凿池’为室.地上积土成家,这都与文献记载完全相符。 ③ 大港、谏壁一带的吴王及王室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贵族墓葬。从西周到春秋的安莽方向始终是一致的.皆东西向.坐东朝西。 ④ 春秋时期的呆王墓中都发现人殉,人祭及马牲.青龙 ltl 磨子顶墓有人殉二,马牲三,背山顶墓有人殉一、人祭二.在粮山二号墓也发现人殉和马牲齐一此外.河南固始侯古堆勾欲夫人落中.人殉竞达 17 人之多.杀殉是发达的奴隶制象证.在中原商、周王朝都曾盛行过.而边远因家和地区的奴隶殉葬现象一般出现较晚.都到春秋时期,如秦,苔、宋、蔡等国,关于吴国使用人殉.在 《 吴越春秋 》 、 《 越绝书 》 等史籍中均有记载,如吴王闻间为莽其女‘舞鹤吴市.杀生以送死”和‘童男女与鹤俱人获门’等.另外青龙山磨子顶及背山砚大墓的旁边,都发现有陪葬墓.应为吴王的近臣或侍卫.。在背山顶墓和青龙山磨子顶墓中,都随葬有一件为一般钢器墓中所没有的青钢鸿杖,杖全长约 229 皿米,杖徽下跪立一‘文身断发”形象的奴隶,这可能是吴王所拥有的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物.为吴王墓所独具.。吴王墓在分布上有规可循,大致说来.以南北走向的乔木山为界,其东为西周落区.其西为春秋墓区.亦即由东向西.依时代顺序排葬。巾青龙山磨子顶墓.背山顶墓等,早年都遭到具有复仇性的严 t 破坏和挖掘,掘墓者可能来自越.楚两个方面.吴与越有着很深的国仇家恨,越王勾践会价受唇和卑身事吴的深仇大恨.在越灭吴后施行了获狂地报复,’伐宗庙.抽社理。’致使‘城郭丘好.段生荆棘’ , ’吴宫为好,庭生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蔓草’( 《 吴越容秋 》 ).除彻底焚毁吴国的城池.宫室.使之变成一片度宜外. j 呼就是挖祖坟 · 那些亚立山顶的吴王大墓.当然琏越夕、发泄仇恨的重点破坏对象.再者楚灭越后.对故吴东龙之邪郁.特别是’抽平王之不.出其尸.鞭之三百”( 《 吴越存秋 》 )的宿怨,亦要以牙还牙地进行报复.所以火港、谏壁一带的春秋吴王大墓均被破掘过,旅主尸骨军散或不见.大有擞骨扬尘之灾.这是有其历史因缘的.综上述,自古就公通衡形胜之地的镇江丹徒一带曾为吴国早期的政洽中心所在,从西周到春秋的吴国墓地很可能就分布在其国沁近郊,即今大港至谏壁一带沿江低山之上.西周以后吴郁不断南迁.’而有的春秋吴王幕仍返葬故土.这和阎门元年(公元前” 4 年)吴国兴建新都时,特别要‘运润州(镇江)利湖土筑之’( 《 吴地记 》 )一样.具有怀念故土的深厚悄 · 感.因为丹健是他们封邦立国之地,不可忘弃.秦始皇统一全国南巡时.曾指出丹徒一带有‘王代‘,实际就是说这里原为吴国兴起和吴王睦区所在.于是乎‘使砧衣徒三千人,凿京幌南坑.以致其势.故名为丹徒’( 《 南徐州记对.史籍中关于吴王墓的记联容公无几.通过考古发掘探寻吴国工陵区,对于深人进行吴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无疑有着十分索要的意义.(本文作者为该江市浦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1 ) .主要代我论若见李伯谦: 《 呆文化及其渊源初探 》 . 《 考古与文物 》 19 吕 3 年 3 期;肖梦龙: 《 初论吴文下公, 《 考古与文物 》 怜肠年 4 期;张敏: 《 关于吴文化的几个问舰 0 . 《 南京搏物院集刊 》 ( 9 ) . 19 盯年。 ( 2 )唐兰: 《 宜侯矢篮考释 》 . 《 考古学报 》 1956 年 2 期。, ( 3 ) 《 江苏丹徒大港土墩墓发摘报告 》 , 《 文物 》 19 忿 7 年 5 期. ( 4 ) 《 江苏丹徒北山顶存秋墓发拥报告 》 . 《 东南文不公, 9 朋年 3 涛期。 ( , )六梦龙: 《 江苏丹徒大港烟墩山二号基的发掘与研究 》 .喀江苏社联通讯户 1 , 88 年 I 期, ( 6 )郭沫若: 《 金文丛考 》 ,人 t 心出版杜. , 954 年, ( 7 ) ( I , )张妙: 《 吴王余昧墓的发现及其怠义 》 , 《 东南文化 》 I ,吕,年 3 月期 ( 8 ) 《 江苏丹徒磨盘墩周蕊发掘简报 》 . 《 考一 》 1 985 年 11 期 ( 9 ) 《 江苏) l 徒拟.妇石穴墓 》 , 《 考古与文物 》 19 吕 7 年 4 期. ( 10 ) 《 之£苏认 2 〔 谏璧王家山东周墓 》 · 《 文物 》 1987 年 12 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7-14 23:58 , Processed in 0.1720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