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子贡与孔子困于陈蔡五年后 子贡游说四国 导致吴国衰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07:5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4-22 08:21 编辑

孔子:  赞吴泰伯 任大司寇 杀少正卯  困弦歌台  子贡游说 五国变化


公元前585年,吴国的第十八任国君去齐去世,其子寿梦继位,并自封为王,对抗楚国。寿梦是吴国的第一个王,称王的地点,或在安徽当涂(姑孰),或在江苏镇江(朱方),或在其它待考古的地点。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并希望自己的四子,也是幼子、十五岁的季札担任吴国的第二个王,但季札执意推让王位。
在吴泰伯时期,古公亶父希望幼子季历继位,是看到了季历之子姬昌是改善周国与殷商之间关系的最佳人选,因为季历娶了商朝贵族之女,姬昌是周族与商族的共同后代。而吴王寿梦也认为,季札是改善吴国与中原各国之间关系的最佳人选,因为季札善于外交,所以吴王寿梦希望季札继位。
季札推让王位十年之后,吴国第二个王-吴王诸樊执政时期,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此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约70岁,母亲颜徵在约18岁‌。
在吴国第三个王-吴王余祭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年,季札周游列国,留下鲁宫观乐,徐墓挂剑等诸多美名。
在吴国第四个王-吴王余昧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年,楚平王登基,楚平王的宠臣费无极,出于记恨(帮助楚平王上位的蔡朝吴,推荐伍奢当太子太傅,费无极只做了太子少傅),阴谋排挤了蔡国大夫声子之子蔡朝吴,之后出于奉承,极力劝楚平王将太子建的未婚妻纳为己有,之后,出于个人安全需要,费无极向楚平王诬告太子建和伍举之子伍奢谋反(伍举曾辅佐春秋霸主楚庄王“一鸣惊人”),太子建被迫逃亡,后来太子建来到吴国,并把母亲接到吴国,而伍奢与长子伍尚被杀,次子伍子胥逃亡,来到吴国。
在吴国第五个王 - 吴王僚执政时期,公元前525年,吴楚在长岸(安徽当涂,也即吴国国都姑孰附近)爆发水战,吴国的余皇大舟被楚军夺取,公子光冒死夺回余皇大舟。这一战也迫使公子光产生了夺回吴国王位的动机。公元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在鸡父(河南固始一带)打败了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史称鸡父之战。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8岁的楚昭王继位。这一年,费无极设计陷害晋国人伯州梨之子、楚国大夫郤宛,郤宛之子伯嚭逃亡到吴国。
公元前515年,吴王寿梦的长子长孙、吴国公子姬光在吴国的国都(安徽当涂的姑孰,或江苏镇江的朱方,或其它地点)自己的宅邸,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登上王位,称为吴王阖闾,成为吴国第六个王,并迁都姑苏,将吴国的国都从长江之畔姑孰迁到太湖之滨的姑苏。
之后,吴王阖闾与伍子胥、伯嚭率兵伐楚,攻下舒地(安徽舒城一带),杀死吴王僚的两个弟弟。之后,又进攻楚国,占领了安徽六安与霍山一带。
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伐越,打败了越王允常。此时,晋国的史墨发出预言: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不到四十年,越国就要吞并吴国了!现在岁星(木星)正处越国,吴国却去讨伐,必然会遭受灾祸)。第二年,楚国的子常囊瓦伐吴,被吴军在豫章打败(春秋时期的豫章,位于大别山以北与淮河以南的地区)。
图片

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爆发,吴军攻入郢都,楚国令尹子常囊瓦自杀了,曾经是吴王阖闾部下的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也自杀了。之后,吴国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年至中年的孔子大赞吴国始祖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不过庄子认为儒家是最虚伪的,表面上推崇仁义道德,实际上追名逐利,争名夺利,沽名钓誉,贪图功利,即使坚持仁义的大爱,坚守理想主义,却无法保全自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带来伤害,扰乱人性,游离于生命本真之外。但是,孟子不主张道家的无为,认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可见,做为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可以容易主张无为,而如果老子当了税务机关的主官,则无法主张“无为”。
公元前500年,在齐鲁会盟时,孔子担任鲁国的司仪,此时孔子没有表现出“知礼而无勇”,而是有勇有谋,舌战齐国,顺利地把失地汶阳之田从齐国手里收回来。之后,公元前498年,孔子发号令堕三都,打击反叛的鲁国贵族,获得费城、郈城,但是没有攻下成城。
公元前496年,五十五岁的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面有喜色。门人说: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说:是有这话,不过也有说是因为自己地位高而乐于对地位低的人态度好。孔子担任大司寇七天之后,孔子以“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为由,杀掉了因开办私学而享有盛誉的少正卯,并曝尸三日‌。
据称,齐国人闻之而惧,认为孔子为政必霸,而齐国与鲁国相邻,鲁国称霸则齐国必受厄。于是齐国人送美女宝马给鲁国的国君国相,荒废政务,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带着卫国人子贡(端木赐),鲁国人子路(仲由),鲁国人颜回(子渊),鲁国人冉有(冉求)等弟子,开始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走访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
孔子师徒几人首先来到卫国,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本来是宋国公主,河南商丘人)与孔子相见。但是子路有些不满,认为南子名声很坏,孔子不应该与之往来,孔子说:南子虽然名声不好,但是并没有做违背天道的事情,我也没有做任何不该做的事,否则老天都要讨厌我。不过,尽管卫灵公对孔子表示十分友好,但他并不怎么接受孔子的学说。后来,卫灵公出行,孔子想要借助这次机会与卫灵公同乘一车,却遭到了南子的拒绝。因为南子要跟卫灵公同行,不方便第三个人在场,于是让孔子坐在后面一辆马车。于是孔子说了一句名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于是,孔子师徒离开卫国,经过曹国,来到宋国,宋国司马桓欲杀孔子,孔子师徒绕道郑国。在郑国,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郑国的东门。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比大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些话如实告诉孔子。孔子听了反倒高兴地笑道:“外貌是不重要的末节啊。说我像丧家之狗,确实如此。”
公元前 489 年,十七年前在柏举之战之中侥幸逃脱吴军追捕的楚昭王,欲聘用孔子,陈、蔡大夫担心孔子助楚威胁自身,同时由于孔子长得像鲁国的权臣阳虎,阳虎曾经祸害陈蔡两国交界处的老百姓,结果陈蔡两国政要暗中误导和鼓动老百姓把孔子当成了阳虎,包围起来。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具体地点是在河南周口淮阳区一带,断粮七日,弟子们只能觅食,子路四处挖野菜,子贡到处借粮食,以供孔子食用,而孔子弦歌不辍,一直弹琴唱歌。现在的淮阳龙湖之东南隅南坛湖中,有“孔子陈蔡绝粮”处 - 弦歌台。
在此期间,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有德行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吗?)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有德行的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守德行,小人则会胡作非为。)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盖少贬焉?”(先生的道过于宏大,天下无法容纳,能否稍微妥协一下、谦虚一些,谦让一些?)孔子答:一个好的农夫虽然擅长耕种,但却不能保证一定能获得丰收。一个好的工匠虽然擅长制作,但却不能保证一定能顺利做成。有德行的人要修道,有纲纪,有统理,现在你不修道,不想办法,只想求得容纳,志向太小了。颜回说:道不被容纳,才更见君子品格。孔子说:“善哉,回也!使尔多财,吾为尔宰。”(颜回说得好!若你富有,我愿做你的管家。)
这表明,儒家乐道,但是并非安贫,而是主张追求财富,也追求管理财富,是追名逐利而乐道(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不产生伤害,这一理想状态,起码是有必胜的把握)。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德行的人也爱钱,也图利,也求财,也追求富有和富裕,不过是靠着道行来把财富拿到手)。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也证明了庄子对儒家“追名逐利”的评价,只是儒家不主张争名夺利,不主张因争夺而造成伤害,在追名逐利之中保持仁义,儒家主张在此乐道,在此有为-做就是了。
楚昭王得知孔子困于陈蔡之后,派兵解救了孔子一行人。孔子来到楚国的国都鄀郢(今湖北襄阳宜城县东南),此时是公元前488年,孔子64岁。当时,楚昭王想把书社共七百里的土地封赠给孔子。据称,有户口登记的地方为书,有土地神庙的地方为社,二十五户人家为一里,书社处在楚国、吴国、陈国、蔡国交界地带,这是楚吴争霸的前沿地带。也就是说,楚昭王要把这个地方的17500户人家封给孔子,相当于接近两个万户侯。
但是,令尹子西谏言阻止楚昭王。令尹是楚国的宰相。子西,芈姓,熊氏,名申,是楚平王庶长子,也是楚昭王之兄。子西曾经与吴国的季札一样推让王位。楚平王去世后,令尹子常(后来在柏举之战之中战败自杀的囊瓦)欲立子西为王,子西严词拒绝,并拥立楚昭王即位。孔子来到楚国之时,楚昭王病重,子西拒绝楚昭王把王位传给自己的要求,拥立昭王之子楚惠王继位。
子西说:楚国的外交臣子,口才比不上子贡,楚国的宰相,才德比不上颜回,楚国处理民情的官吏,比不上宰予,楚国将帅的英勇,比不上子路。周文王的封地只有70里,就能统一天下。楚国被周天子册封时仅仅50里,现在却有数千里,违反了周礼。而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和周天子,如果要将七百里地封赠给孔子,这不是楚国之福。楚昭王于是听从了子西,冷落了孔子。
此时吴王夫差已经捕获了越王勾践并将越王勾路释放回越国。  
公元前484年,孔子应鲁国贵族季康子之邀,返回鲁国,结束周游,此时孔子已 68 岁。而这一年,伍子胥因为傲吴王并把自己的儿子留在齐国而被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在死之前对吴国发出了毒誓与诅咒。在此之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预备北上称霸,这也是伍子胥所反对的。
此时齐国仍然是姜氏齐国,但是齐国的田常希望篡位,于是要通过对外用兵,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同时削弱其它的政敌。田常为此要攻打鲁国。这一年的前一年,吴国在海上进攻齐国,这是中国的第一次海战,最后吴国失利。
对此,孔子请自己的弟子、卫国人子贡救鲁国。子贡来到齐国对田常说:齐国应当攻打吴国,吴国强大,齐国打吴国,齐国将士大多战死于外,诸卿和齐王的势力自然会被削弱,你在齐国就强大了。子贡又去见吴王夫差,子贡对夫差说,吴国救鲁国,打败齐国,鲁国会感恩,齐国会害怕,晋国会屈服。夫差说:越王勾践现在正卧薪尝胆,积聚力量,想报复我。你等我灭了越国后,再去攻打齐国。子贡说:我去见越王勾路,令越国出兵,随吴国对齐作战。这样既可使越国空虚,也可以打着联合诸侯的名义,讨伐齐国。”吴王很高兴,让子贡到越国游说。这似乎是让吴王放弃警惕越国的,是子贡,而不是伯噽,实际上更有可能的是,子贡与伯噽都没有使吴王夫差放弃对越国的警惕,而是孙武子的精兵政策以及长期争战让吴国的实力受到衰减,从而在吴越之间的对抗中,受到楚国支援的越国,越楚联盟的实力超过了吴国。
子贡来到越国,对越王勾践说,吴王伐齐,如果被齐打败,这就是越国和大王的福气。如果吴国取胜,吴王一定会率兵与晋国争霸,我去劝说晋君,让晋国和越国联合攻吴,吴必灭亡。越王勾践大喜,表示听从子贡的安排,到时候派兵支持吴国攻齐。最后,子贡前往晋国,对晋定公说:吴齐之战,吴国若战胜,必然会进攻晋国,晋国要做好战前准备。
之后,在子贡的怂恿下,如同子贡所料,鲁国与晋国备战,吴国与齐国开战,越国助战。吴国在艾陵之战打败齐国,黄池会盟,吴国与晋国争霸,吴王夫差卸下王号,将吴王改为吴公,取得霸位。而越国攻陷吴国的国都姑苏,撕下了友好的伪装,正式公开与吴国成为敌对国。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而阻挡孔子得到七百里楚国封地的子西,也被太子建之子白公胜杀死,沈尹戌之子沈诸梁(子高,也称叶公)平定了白公胜之乱,白公胜自杀,叶公兼任楚国令尹与司马二职。四年后,越国在楚国出兵的助力下,包围吴都姑苏,三年后,越国攻入姑苏,吴国灭亡。史称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color=rgba(0, 0, 0, 0.9)]相关链接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吴楚柏举之战 吴国的胜利 原因有三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吴楚柏举之战 技术迭代之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4-30 17:55 , Processed in 0.1839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