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桐城 六尺巷吴府张府 与 吴一介建造东作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07:5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氏文化尚让,桐城吴氏有崇让堂。张氏文化尚忍,张氏有百忍堂传世。吴氏与张氏,一让一忍,忍让二字,成为吴张两家的家风基础,也成就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美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道光名臣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卷四中写道:“张英、张廷玉、张廷瓒、张廷璐、张若霭、张若澄,一门之内,祖父子孙先后相继入直南书房,自康熙至乾隆经数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
图片

图片

张英在《澄怀园语》中写道:“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
汪由敦在《桐城张公廷玉墓志铭》中说:“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大学士(俗称宰相),人称张中堂。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朝麻溪吴氏十世祖吴一介等人建造桐城的城池

据《皖志述略》《桐城县志》载:宋元县治两徙,历代迭遭战火,土城顷圯。明万历三年(1575),知县陈于阶、邑人户部侍郎盛汝谦、河南布政使吴一介,耗银21200两,营建包括东作门在内的砖城,正圆形城池,三月城成。周长三公里,城高12米,雉堞1673垛,城门楼六座,东曰“东作门”,东南曰“向阳门”,南曰“南薰门”,西曰“西城门”,西北曰“宜民门”,北曰“北拱门”。
崇祯八年(1635)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城未克,故有“铁打桐城”之称。民国二十八年(1939)因避日寇空袭,县长罗成钧下令拆城。今城墙虽毁,城基犹存,辟为长2250米,宽10米,光滑平坦的“环城马路”。2008年桐城市政府出资在原址重建东作门,位于龙眠河公园内。
吴一介,字元石,号菲庵,明桐城(今枞阳县浮山)人,他是明嘉靖丙辰(1556)进士,官至光州知州、江西副使、屯田员外郎、河南布政使(副省长)
吴一介第四子吴应宾、字客卿、号观我,明万历丙戍(1586)进士,公妙龄及第,赐翰林院编修,加左春坊谕德;
吴一介孙吴道凝(应宾子)字子远、号虚来,他是胚胎学家,清顺治丁亥(1647)进士;
吴一介外孙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名浮山愚者。他的母亲吴令仪是应宾次女,适湖广巡抚方孔炤,年仅三十而卒,是个令人浩叹的薄命才女。方以智智力超群,勤学好问,穷追不舍,九岁能文,十五岁博览群书,二十二岁即著书立说。他热情豪放,才气横溢,学贯中西,曾“接力东林”,“主盟复社”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系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进士,任翰林院检讨。
以上便是“一门四进士,三房两翰林”的由来。
吴一介还有孙名吴道新(生卒年不祥),字汤曰、号无斋,是明末官吏,诗人。主要著作有:《潜德居诗集》五十卷;《龙眠风雅》一卷(录诗七十五首);《旧桐集》一卷(录诗十七首);《潜德居文集》十卷;《浮山志》十卷。他是天启七年举人,官至工部主事。明亡后隐居家乡白云崖(枞阳县境)人称无斋先生。白云崖记事: 函云之左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吴道新有文记其事。



[color=rgba(0, 0, 0, 0.9)]相关链接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歌曲:《六尺巷》 (视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4-30 14:42 , Processed in 0.2951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