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项羽杀虞姬之后 三位姬氏后裔复仇封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08:0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项羽杀虞姬的记载,是来自北于宋初期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条 “濠州钟离县” 的说法,即 “虞姬冢在县((治今安徽滁州凤阳县临淮镇东故城)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
图片
安徽定远县 虞姬墓
图片
安徽灵壁县 虞姬墓园
司马迁的《史记》并没有记载虞姬是死是活,是自杀还是他杀。《史记》在记述了四面楚歌与乌江自刎这两个故事之间,记述了“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一段说明,虞姬是名虞,没说虞姬是姓虞(春秋时期的陈惠公,姓妫,名吴,在这里,吴是名,不是姓。另外,春秋时期,蔡国大夫声子的儿子名为朝吴,在这里,朝吴是人名)。而且虞姬是美人,“美人”是秦汉时期对贵族女性的一种封号,地位高于普通侍妾,但并非正妻,项羽的正妻未见记载。项羽做诗之后,美人虞姬和之,“和诗”的具体内容,司马迁没有记载。
不过,从唐朝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从西汉的《楚汉春秋》引录来看,虞姬的《和项王歌》其内容是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但是,西汉的《楚汉春秋》到了北宋时期就已经失传了。
另外,《史记》在项羽于河南屠杀二十万秦降卒,在陕西火烧阿房宫的故事以及“衣绣夜行”“沐猴而冠”典故和封熊心为义帝并大封天下十八王(包括衡山王吴芮<或写作吴苪>)故事之间,记述了项羽“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不过司马迁没有记述项羽有没有将“货宝妇女”分给手下将领,还是自己收纳。也就是说,司马迁没有记述,在四年之后,虞姬和诗之时,项羽是不是还有其它的多个美人和侍妾。
还有的认为虞姬是在垓下之战的混战中被汉军所杀。由于历史久远,史料记载有限,虞姬的真实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虞姬去世后,项羽在垓下之战之中没有再现以少胜多的战绩,而是失败后,带八百人逃亡。《史记 樊郦滕灌列传》记述:项籍败垓下去也,(灌)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安徽滁州定远县大桥乡),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图片
安徽滁州定远县大桥乡
(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  刘源 题)
《史记 项羽本纪》记述,项羽在乌江自刎。身体被汉军将领分解,其中的王翳得到项羽的头颅,吕马童、吕胜、杨武、杨喜得到项羽的其它部分。按姓氏来源来看成,这五人之中,王氏与杨氏是来自于姬姓。可以说这三位姬姓后裔为虞姬复仇。
刘邦按事先约定,封吕马童为中水侯( 河北沧州献县,一说在今河北沧州河间市龙华店乡),封吕胜为涅阳侯(河南南阳镇平县),封王翳为杜衍侯(河南南阳西南),封杨喜为赤泉侯(河南南阳卧龙区附近),封杨武为吴防侯(河南驻马店遂平县,原为吴王阖周的弟弟夫概在自封为王并被阖闾驱逐之后 ,被楚昭王分封的地方)。这五人死后的谥号都是“庄”,在汉代谥法里面:“屡征杀伐曰庄”。而项羽的族人,也被刘邦封侯,并赐姓为刘。
其中的杨喜,其后裔在东汉时期有太尉(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杨震,留下了著名的四知文化 -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表示的是光明磊落,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情。杨氏也一直以“四知堂”为荣。杨震的孙子杨彪也曾任东汉太尉,杨彪的儿子有杨修,而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自称是杨震的第十四世孙,杨广也就是杨震的第十五世孙。唐朝末后,杨修的第二十世孙有杨行密,在唐宋之间,建立了吴国。在吴国立国期间,号称江南吴氏始祖的吴宣公即带领全家从四川蜀国来到吴国,不久,吴国被唐国(南唐)取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4-30 14:59 , Processed in 0.2503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