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镇江学者:泰伯奔无锡论点之疑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镇江学者:泰伯奔无锡论点之疑问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认为泰伯奔吴所奔之地为无锡。无锡也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大力宣传吴文化,还拍摄了电影《泰伯》等加以宣传。从学术的角度来考虑,我想向这些认为泰伯奔吴地点在无锡的人提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自泰伯奔吴建立句吴国开始,至诸樊南徙吴,即勾吴国政治中心若在无锡,时间跨度有六百多年之久。那现在考古,无锡应该是吴文化最集中的地方,为什么出土的文物主要还是越文化的东西?代表吴文化的土墩墓、吴国青铜器等都到哪儿去了?

第二、无锡作为有六百多年的勾吴国都城,吴王墓到哪儿去了?在镇江丹徒大港发现的余昧墓及吴王墓又怎么解释?仲雍墓怎么又跑到常熟去了,这怎么解释?

第三、无锡泰伯墓在鸿山是真墓还后来作为纪念泰伯的衣冠墓?为什么勾吴两位刺客专诸、要离墓也在鸿山?居然泰伯墓在鸿山,为什么不以泰伯或者勾吴相关的名字命名,而以汉代隐士梁鸿的名字命名,难道在无锡人眼里,泰伯的名声还没有梁鸿名气大吗?

第四、《越绝书》是记载古越地方史的杂志,也是我国第一部地方史志。《越绝书》的作者对古越、古吴情况相当了解,其第二卷 《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中详细纪录了苏州、无锡、常州区域内的先秦之前古迹。如夫差冢、阖闾子女冢、蒲姑大冢、胥女大冢等,但在提到无锡历山春申郡盛祠以牛,却没提到出名的“泰伯冢”、“泰伯庙”。有“无锡城”详细记录,却没有提到“太伯城”字。这说明二点:一是在汉之前还没有“太伯冢”、“仲雍冢”。二是《越绝书》作者明白无锡“太伯冢”并非真墓。“太伯城”根本就不在无锡。

第五、泰伯起城“太伯城”是在商末。到周武王分封周章为吴君。后来到周成王时代,周公东征打败殷商残余势力,奄国、蒲姑国等逃到江南,怎么还能跑到句吴国地盘上建国呢?难道当时的吴国仅局限于无锡很少一块地方吗?奄国在常州南部离无锡那么近,周章都无视?

第六、到周康王时,镇江出土青铜器“宜侯夨簋”铭文显示,周康王为对付东淮夷及商朝残余势力封宜侯于宜地(今长江边镇江丹徒)。若是宜侯是周章,那么奄国此时肯定要被灭。但考古结果是,常州的奄国是到春秋时代才被吴国灭亡的。

第七、一个国家的都城迁徙,一般都与战争有关,苏州离无锡很近,为什么放弃几百年的都城迁到相近的姑苏地呢?而且姑苏有越王城,说明早期的姑苏是属于越地区。这也不合情理啊。

第八、根据历史记载,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国大夫伍子胥在伐楚胜利后,遵照吴王阖闾的指令,从润州利湖和黄渎取土,分别建造了阖闾大城和小城。为什么要在润州取土而不在无锡那边取土?

第九、若是句吴都城在无锡,寿梦扩疆为什么不先往南,打弱小的越国,而是舍近求远,大老远地往北方往西扩疆,不合情理啊。

第十、无锡作为句吴国的政治中心,为什么不是叫“句吴[yu]”或是与“句吴[yu]”相关的地名?为什么起一个与“句吴“没有一点关系的名字“无锡”,而且几千年都不换。而无锡之名与古吴之巫师有关。为什么取与巫师有关的名而不与“句吴”有关的名字呢?

第十一、姑苏城史料上明确由伍子胥所建,在阖闾时代所迁,经历阖闾、夫差二代四十年而吴国灭亡。《越绝书》还明确记载,故吴都城为“西江”,而无锡的位置不在西江范围,这有作何解释?

以上十一个疑问望待答复。

从本人了解的情况看,认为泰伯奔吴奔在无锡,关键在于无锡的泰伯墓。据无锡《梅里志·卷二》记载:东汉永兴二年(154),桓帝敕令即宅为祠,始建泰伯庙于无锡梅里。同年诏吴郡太守糜豹在无锡鸿山修建泰伯墓。糜豹《太伯碑记》云:“余幼年读鲁论文暇,每思太伯之风,彷徨而不可企,不意受命南邦,诏建泰伯墓庙于梅里鸿山……”

但南朝时期的无锡令刘昭说出了实情,他在《后汉书•郡国志》注中云:“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

在中国古代早期,特别是孔子时代以后,特别崇尚儒学。儒家思想起源于周公及三代礼乐,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后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通过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诚、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建立儒学。

由于崇尚儒学,各地纷纷建起孔庙、孟庙、泰伯庙、季子庙等。南方由于是泰伯、季子待过的地方,故泰伯庙、季子庙特别多。当地百姓普遍把泰伯看作神,建泰伯庙,塑金身,叩头礼拜。就连北方不少地方也建起了泰伯庙。所以无锡这地方,肯定像其他地方一样,早在汉代之前就有民间祭祀泰伯的地方。《论语.泰伯》曰:“民可使由之”。汉代郑玄注:“民者冥也。”冥:即墓。

在汉朝百家独尊儒学的思想下,儒学变成了王家的统治思想。无锡周边,苏州的泰伯庙有桃花坞历史街区的泰伯庙,据说是吴地第一座祭祀泰伯的庙宇,两汉之间的王莽还将吴县改名为“泰德”,意为“泰伯让国之德”,娄县(汉代常熟领地属娄县)有仲雍冢,毗陵有“季子冢”、“季子庙”,对于无锡这样一个信神的地方,朝廷坐不住了。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始建泰伯庙于无锡梅里。同年诏吴郡太守糜豹在无锡鸿山修建泰伯墓,意在让无锡百姓遵循孔子一套儒家思想。

到刘宋永初二年(421年)四月,刘裕下召:“淫祠惑民费财,前典所绝,可并下在所除诸房庙。其先贤及以勳德立祠者,不在此例。”按照《宋书·礼志》记载:“宋武帝永初二年,普禁淫祠。由是蒋子文祠以下,普皆毁绝。”当时,江南“季子庙”仅留下丹阳延陵季子庙,“泰伯庙”仅留下无锡梅里泰伯庙,这大概是由于是汉桓帝敕令建造的原因才被保留下来。所以延陵季子庙、无锡泰伯庙才有了千百年来,香火不断,始终旺盛的景像。

现在我们看到的“泰伯祠”位于无锡梅里泰伯梅村集镇区东郊,繁华之中一片安宁。泰伯墓则在离梅东北方向约9公里的鸿山西南麓。谈到鸿山,就不得不要说到汉代隐士梁鸿。据说,此山原名铁山,亦有说原名为皇山,后来因为汉梁鸿隐居于此,于是改名为鸿山。

鸿山除了有泰伯墓外,还有中国四大刺客中的二位刺客墓葬在这儿。一位是阖闾派刺王僚的刺客专诸墓,另一位是派刺王僚之子庆忌的要离墓。汉梁鸿墓,就在要离墓旁。假如泰伯真墓在鸿山,汉代新修的泰伯墓,又是汉桓帝敕令建的,怎么可能因汉代的隐士梁鸿而改名呢?

认为泰伯奔吴奔在无锡的,第二个关键点在于唐代张守节撰《史纪正义》“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 他把泰伯的梅里平墟,认为是无锡的梅里。从此,宋、明、清的很多学者著作中都有这样的记载。

张守节,唐代开元年间有一位学者,曾给《史记》撰注。张守节撰写《史纪正义》时,距汉桓帝永兴二年建泰伯墓,时间已过去五百六十年,距泰伯奔吴,时间已过去一千八百多年。其间,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西魏军攻破江陵,梁元帝萧绎将14万卷珍贵的藏书付之一炬事件。这二次历史上大规模的焚书事件,许多珍贵的史料被毁。后期缺少原始资料,难免有理解错误的可能,故张守节把“民世修敬”的墓当成真墓,导致宋代以后一部分学者引用错误。

至于还有泰伯渎、泰伯传说,都是野史中记载的东西,根本没有早期史料所支撑。

本人认为,泰伯奔吴始奔地应在安徽与南京交界的小丹阳之梅里,值殷商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之地,故太伯东移至勾曲山与西江附近,建“太伯城”。其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吴)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故吴都城在镇江界内。考古发现,镇江有密集的土墩墓,有吴王墓,还有吴国第一城丹阳葛城,可以推断镇江地区为吴起源早期重要发源地,吴部落兴起在这一地区。



镇江学者:城中山水

二〇二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8-2 00:47 , Processed in 0.2762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