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7-28 08:48 编辑
文字版:肖梦龙先生的《吴国王陵区初探》
史载江南吴国是商代末年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荆蛮,与地方土著民族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勾吴’国家.40 年来的江南地区考古学材料.完全证实文献记载的可靠性。而大量地下出土文物又标志着江南的宁镇一带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和吴国最初立国处,近年考古界不少同志发表文章,对此作过专门论证 ,此不赘述。1954 年,在丹徒大港烟墩山发现宜侯夨墓.对 《 宜侯夨簋 》 铭文中”宜’的地望,我国己故杰出考古学家郭沫若、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等均认为在丹徒附近。也就是说这里为吴国早期都邑所在.迄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依据不断出土的考古新资料而在逐步深人。丹徒大港烟墩山又名四墩山,山上原有 4 座大型土墩墓.其中“宜侯夨”墓即吴国第五代国君周章,武王时封他为夨侯,康王时改封宜侯。) . ‘宜’通”虞’,而虞与吴古字同.故”宜”亦即吴、 《 史记 · 吴太伯世家 》 云:”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以而封之… 列为诸侯。这和夨簋铭文所记“迁侯于宜”是一致的,可见江苏丹徒附近,具体是丹徒至丁岗一带,当为吴国早期都城的方位范围。而在这一线以北的丹徒谏壁至大港沿江低山丘陵上分布着一系列吴国大型墓葬,我们推测,这里正是吴国的王陵区(图一).。
图片
迄今,已发掘或调查所知的大墓有如下一些:双墩一号墓、烟墩山二号墓 、背山顶墓,青龙山磨子顶大墓,烟墩山宜侯墓、大港乔木山母子墩西周墓、丁岗墩上村西周墓、粮山一号、二号墓、王家山墓等.其中尤其是磨子顶大墓,建筑形制规模宏伟,是江南地区迄今发掘的春秋第一大墓,因该墓资料尚未公布,这里先做一介绍。
磨子顶大墓座落于青龙山顶,海拔74 米,北临长江,气势雄伟壮观.左右分别与粮山、王家山春秋铜器墓和背山顶春秋大墓毗邻相望.该墓的形制结构可分为:
A ,墓葬封土即墓墩.呈馒首形,底径 60 米,残高 8 米许(原墓墩高达 10 米以上。 1949 年前,国民党军队为阻击人民解放军渡江,曾把墓墩顶部推平,在上修筑炮兵阵地).其外观形状完全同江南地区吴国土墩墓.经发掘,墓墩的土质纯净,都是从山脚下田地里挖掘搬运上山堆积而成的,在山下现还可看到取土的坑塘所在(图二) :
图片
B 、竖穴墓室.墓口开于当时经平整的山顶,因山体除表面有一层 20 - 30 厘米厚的积土外.深入全为石灰岩石,所以墓穴是凿山岩而下.墓室长12 米、宽 7米、深 5.5 米.工程艰巨浩大.在石壁上还留有一道道青铜凿的痕迹和洞眼。(图三) ;
图片
C ,长方形斜坡墓道.居墓室前方正中,长13米,宽 4.3 米.墓坐东向西.随葬品极为丰富,在墓道口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奴隶殉葬.两具骨架保存完好,经上海自然博物馆黄象洪先生鉴定为一男一女,年龄均在 17 岁左右(图四)。
图片
墓道两边排满用灰陶盆复盖的特大型几何印纹硬陶坛,坛内部装着禽兽及鱼类等高级食品;另外在墓道中还出土一件造型别致的青铜器.进人墓室口部,发现横陈三匹杀殉马的骨架,这在江南属于罕见.整个墓除墓道部分外.早年被明显具有复仇性的破坏挖掘过,因此墓室内全经翻动,墓室后部有一片火烧灰烬,墓主尸骨肢离破碎,身首不全.墓室中的大量随葬礼.乐器均遭毁劫,精致的鼎、尊、盘,簋等青铜器碎片以及石编罄等残件,散布整个墓室内.在墓室的两侧底边尚幸存一批青铜兵器和车马器等.有矛、戈、戟和车兽、马衔及该等计 80 余件(图五)。
图片
这些东西在当时对掘墓者来说可能是不屑一顾而有幸留存,特别是其中有一件象征王权的鸠杖,掘墓者把青铜杖首取走,而把杖徽砸坏丢下,可谓对墓主有着明显地嘲弄与讽刺意味。
青龙山磨子顶大墓的陪葬墓位于其东侧 10 余米处。墓上亦有一小土墩近平,与大墓一样同时遭到破坏,随葬品仅残存一些陶瓷器和青铜剑、戈、矛及工具斧等,根据出土遗物的年代判断,青龙山磨子顶大墓时代当为春秋中期偏晚。
由上述简要介绍的青龙山磨子顶春秋墓情况来看,其墓葬形制属中原商周时流行的”甲’字型大墓,墓室和墓道全长计 25 米.深由封土顶至墓底达 17 米多,这在江南十分少见.就是在中原地区也算得上大型墓葬.仅此判断,其墓主身份地位非为一般,我们估测这当是一座吴王墓,或许可能为吴王寿梦之陵?
在吴国大王陵区内.属西周时代的大墓有烟墩山康王时的宜侯夨墓. 1986 年又对烟墩山二号墓作了发掘,出土资料对宜侯矢墓的年代、墓葬形制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佐证作用,可解除过去对宜侯墓的种种疑问.烟墩山二号墓是宜侯夨墓的陪葬墓,根据该墓随葬品中所含有典型西周早期绳纹鬲与地方土著文化两种风格显著区别的器物,故可确定二号墓主亦当为南下周人,其身份即夨铭文中所载"在宜王人".
1982 年发掘的大港乔木山母子墩西周大型铜器墓,随葬青铜礼器有鼎、整鬲、簋、尊、壶等器种,另外还有大批铜兵器与车马器及精美陶瓷器等。该墓的年代比宜侯夨墓略晚,当昭王时期,根据随葬的一件中原铜器 《 伯簋 》 判断,墓主应为吴伯.因而可推断该墓亦当为吴王墓,有同志根据 《 史记 · 吴太伯世家 》 宗谱世系.母子墩墓在年代上晚于宜侯夨一世,葬地相近,估测可能为周章之子熊遂,居吴第六代国君。
至于 1982 年发掘的大港磨盘墩西周晚至春秋初期墓 ,其墓墓规模和青铜器的随葬都比宜侯夨墓及母子墩墓低一格,看来还够不上王的葬制,但亦拥有青铜礼器.特别是随葬了一大批象征财富的海贝.用贝随葬见于中原商周的一些贵族大墓.而在吴墓中目前除磨盘墩墓发现外,再就是青龙山磨子顶大墓了.同时磨盘墩墓随葬有两套车马具.这些都足以说明墓主当为一位王室显贵。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丁岗墩上村西周大墓,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被群众挖掉,后据调查该墓规模和葬制与母子墩墓相仿,出土青铜礼器鼎、簋、盘及鸟盖壶,还有铜兵器矛、戈和车马等共计 200 余斤卖出化铜.从这座墓情况看亦当属于王墓。
以上这批西周吴国王陵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 墓葬形制和葬俗,来自中原的吴国周人统治者皆采用土墩墓制,随同蛮俗.这与文献记载是相符的. 《 左传 》 哀公七年传云: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周人君临吴国,为了取得土著荆蛮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戴,生前‘文身断发’,死后亦随乡人俗埋入土墩墓,这是出于巩固其统治的需要.但这一情况至春秋时期则有所改变了。
② 西周时期的吴王及王室贵族墓中,都发现有一件铸铭中原铜器或明显为中原特点的作物以标志其身份,与江南土著贵族墓相区别.
③ 吴王墓青铜礼器的随葬缺乏中原那种等级森严的组合规范,而是随意灵活,同时所有青铜器都是实用品,如鼎鬲底部皆满布烟炱.这也就是说在吴国还看不出有什么严格的西周‘礼制’ 。
谏壁至大港沿江一带先后发掘清理的春秋时期铜器墓主要有粮山一号、二号墓.王家山墓和背山顶、青龙山磨子顶大墓及其附葬墓等。
在青龙山磨子顶墓的东面和东南约1里的山岗上,原还分布有三座大型墓葬, 1958 年及 1960 年丹徒县青龙山白云石矿在这里开山采石,把三座大墓均炸掉,据工人们介绍,当时被炸碎的青铜器残片散落山坡到处可寻, 有一件铜鼎口沿直径约达 50 余厘米.还有人检到残断的青铜剑等。
特别是 1984年发掘的背山顶铜器大墓,其主墓室虽然亦同青龙山磨子墩墓一样被破坏性的大盗掘,但在墓道中就出土有大批青铜礼器、乐器.军乐器、兵器、车马器及工具等,其中尤为重要的铸铭铜器有甚六鼎、尸祭缶、编钟,钮钟及出于墓室中属墓主近身之物的余昧矛等。
研究者认为背山顶墓为春秋晚期吴王余昧墓。如这一判断可以得到确认的话,那么青龙山磨子顶大墓虽因被掘墓者破坏严重.而未能留下一件铸铭器物可作参证,但据其墓葬之规模形制等方面亦可断言为吴王陵墓无疑。
文献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并开始“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吴王寿梦当政是公元前 585 年至前 560 年.当春秋中期偏晚,在年代上与青龙山磨子顶墓相符;在墓葬形制上,’甲”字型竖穴墓室前带斜坡墓道,显然是学习中原王侯之葬制,这正是吴国自寿梦开始通中原的体现.另一方面墓上仍封有高大墓墩,则为江南地方土墩墓的传统特色,所以我们估测只有象寿梦这样有作为的吴国君主才能与青龙山磨子顶这江南第一春秋大墓的气势相配。
春秋吴王墓的特点,有如下方面:
① 葬于山巅,形势雄伟开阔,丹徒谏壁至大港沿江山势平缓.海拔高度都在 70 余米左右,均属低山,适合在山顶施工建成,自西周以来的吴国土墩墓传统葬俗,墓址均选择于阔野岗地上,而吴王墓都占居山顶,可能寓意其地位高尊.这与文献记载亦是一致的.如 《 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 》 云,吴太子波娶齐女作夫人,死后“乃葬虞山之巅。 《 越绝书.吴地传 》 载‘阖闾冢,在闾门之外.名虎丘.虎丘山原名海涌山,所以凡吴王墓皆葬于巅为其规律。
② 陵墓建造工程浩大,仿照中原王侯之制.均作带隧道的巨型竖穴墓室.改变过去西周时期那种与民共俗平地掩埋的单纯土墩墓葬法.这当与春秋时期的吴国业己走上强大,同时与中原文化密切交流的结果.正如 《 左传 》 成公八年所云:吴始伐楚,伐巢、伐徐,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于上国。吴国强大起来之后才有可能和不惜动用大量人力,财力营建王陵,据 《 越绝书 · 吴地传 》 载,夫差造阖闾墓征发‘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棺三重,坟池六尺,又‘吴王有女滕玉,“葬于国西闾间门外.凿池积土.文石为棺,题凑为中。这些兴师动众耗费巨资的建墓记述,亦可谓完全符合青龙山磨子顶及背山顶吴王大墓的营造景况.同时其建墓形制,地下‘凿池’为室.地上积土成冢,这都与文献记载完全相符。
③ 大港、谏壁一带的吴王及王室贵族墓葬。从西周到春秋的安葬方向始终是一致的.皆东西向.坐东朝西。
④ 春秋时期的吴王墓中都发现人殉,人祭及马牲。青龙山磨子顶墓有人殉二,马牲三,背山顶墓有人殉一、人祭二.在粮山二号墓也发现人殉和马牲各一。此外.河南固始侯古堆勾敔夫人墓中.人殉竟达 17 人之多.杀殉是发达的奴隶制象证.在中原商、周王朝都曾盛行过.而边远国家和地区的奴隶殉葬现象一般出现较晚.都到春秋时期,如秦,莒、宋、蔡等国,关于吴国使用人殉.在 《 吴越春秋 》 、 《 越绝书 》 等史籍中均有记载,如吴王阖闾为葬其女,“舞鹤吴市.杀生以送死”和‘童男女与鹤俱入羡门’等.另外青龙山磨子顶及背山顶大墓的旁边,都发现有陪葬墓.应为吴王的近臣或侍卫。在背山顶墓和青龙山磨子顶墓中,都随葬有一件为一般铜器墓中所没有的青铜鸠杖,杖全长约 229 厘米,杖徽下跪立一‘文身断发”形象的奴隶,这可能是吴王所拥有的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物.为吴王墓所独具。
吴王墓在分布上有规可循,大致说来.以南北走向的乔木山为界,其东为西周墓区.其西为春秋墓区.亦即由东向西.依时代顺序排葬。
④ 青龙山磨子顶墓.背山顶墓等,早年都遭到具有复仇性的严重破坏和挖掘,掘墓者可能来自越.楚两个方面.吴与越有着很深的国仇家恨,越王勾践会稽受辱和卑身事吴的深仇大恨.在越灭吴后施行了疯狂地报复,’伐宗庙.掘社稷。致使‘城郭丘圩.殿生荆棘’ , ’吴宫为圩,庭生蔓草’( 《 吴越春秋 》 ).除彻底焚毁吴国的城池.宫室.使之变成一片废墟外.再就是挖祖坟 · 那些矗立山顶的吴王大墓.当然是越人发泄仇恨的重点破坏对象.再者楚灭越后.对故吴破楚之郢都.特别是’掘平王之坟.出其尸.鞭之三百”( 《 吴越春秋 》 )的宿怨,亦要以牙还牙地进行报复.所以大港、谏壁一带的春秋吴王大墓均被破掘过,墓主尸骨等散而不见.大有挫骨扬尘之灾.这是有其历史因缘的。
综上述,自古就是通衢形胜之地的镇江丹徒一带曾为吴国早期的政治中心所在,从西周到春秋的吴国墓地很可能就分布在其国都近郊,即今大港至谏壁一带沿江低山之上.西周以后吴都不断南迁.而有的春秋吴王墓仍返葬故土.这和阖闾元年(公元前514 年)吴国兴建新都时,特别要‘运润州(镇江)利湖土筑之’( 《 吴地记 》 )一样.具有怀念故土的深厚情感.因为丹徒是他们封邦立国之地,不可忘弃.秦始皇统一全国南巡时.曾指出丹徒一带有“王气”,实际就是说这里原为吴国兴起和吴王陵区所在.于是乎‘使禇衣徒三千人,凿京岘南坑.以败其势.故名为丹徒’( 《 南徐州记》).史籍中关于吴王墓的记载寥寥无几.通过考古发掘探寻吴国王陵区,对于深入进行吴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为镇江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
参考文献
( 1 ) .主要代表论著见李伯谦: 《 吴文化及其渊源初探 》 . 《 考古与文物 》 1983年3期;肖梦龙: 《 初论吴文化》, 《 考古与文物 》 1985年 4 期;张敏: 《 关于吴文化的几个问题 》 . 《 南京博物院集刊 》 ( 9 ) . 1987年。
( 2 )唐兰: 《 宜侯夨簋考释 》 . 《 考古学报 》 1956 年 2 期。
( 3 ) 《 江苏丹徒大港土墩墓发掘报告 》 , 《 文物 》 1987 年 5 期
( 4 ) 《 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 》 . 《 东南文化》,1988年 3-4期。
( 5 ) 肖梦龙: 《 江苏丹徒大港烟墩山二号墓的发掘与研究 》 .江苏社联通讯 19 88 年 1 期,
( 6 )郭沫若: 《 金文丛考 》 ,人民出版杜. 1954 年,
( 7 ) 张敏: 《 吴王余昧墓的发现及其怠义 》 , 《 东南文化 》1987年 3 月 3-4期
( 8 ) 《 江苏丹徒磨盘墩周墓发掘简报 》 . 《 考古》 1985 年 11 期
( 9 ) 《 江苏丹徒粮山石穴墓 》 , 《 考古与文物 》 19 87 年 4 期.
( 10 ) 《 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 》 · 《 文物 》 1987 年 12 期
肖梦龙
肖梦龙,1945年2月生,出生于山东临清,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后进修考古专业。,现任镇江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兼任江苏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无锡吴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历任镇江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副馆长。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曾任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江苏省考古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吴文化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社科联理事、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江苏省文博职称高评委、浙江省社科院渚文化国际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镇江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镇江市收藏家协会顾问,以及江苏省政协委员、镇江市政协常委等。
主要业绩:致力文物考古实践与研究工作近40年,尤对吴文化的探索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首先提出宁镇地区是吴文化发源地,镇江为吴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学术观点。首次进行科学发掘并提出吴国土墩墓的命名。对吴国文化的发展序列、分期及地方特征,对吴国青铜器的综合研究等领域,均有丰富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擅长青铜器、陶瓷器及古代玉器的鉴赏。发表论著上百篇(本),科研项目和代表著作如《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对吴国历史文化的新探索》、《吴文化的发展与特色》、《吴国青铜兵器研究》、《吴、越文化共性特征和卓越贡献》及《遥感技术在考古学上的作用》等,多次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以及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次参加在国内外举行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应邀赴韩国全南大学人类学科考古专业讲学等学术活动。为江苏省著名的文物考古和青铜器专家学者。
获得荣誉:因学术上的显著成就,也获取了种种荣誉,主要有1995年获镇江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获得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镇江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获镇江市科技尖兵、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2年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本人先后被收录《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世纪英才荟萃》、《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等辞书。
《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
200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是由肖梦龙编著的青铜器研究专著,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以春秋战国时期吴国青铜器为研究对象,依托镇江博物馆馆藏文物及苏皖浙地区出土器物,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与科技检测手段,系统分析其形制、纹饰、铸造工艺及合金构成特征。 [3-4]
研究揭示吴国青铜器兼具中原礼器规范与江南地域特色的双重属性,通过金相学考察、铸造工艺复原等技术手段,阐释其科技水平与文化交融机制。书中收录多篇专题论文,涵盖青铜兵器检测、暗花纹矛成因探讨及西周青铜器群铸造工艺研究,为区域青铜文化谱系建构提供实证依据。 [4-5]
中文名 《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
图片
作者 肖梦龙
出版时间 2004年09月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页数 304 页
ISBN 7030128311
定价 88.0
装 帧 精装(无盘)
本书以镇江博物馆所藏吴国青铜器为主,旁及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历年所生各款吴国青铜器,以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做综合性研究。吴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吴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和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区域文化。吴国青铜器从形制、纹饰、合金成分到铸作工艺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地区特征,体现了吴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水平及文化特色。它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目录
吴国青铜器研究 肖梦龙
吴国青铜兵器研究 肖梦龙
皖南吴国青铜器分期研究 肖梦龙 林留根
从青铜凤纹尊纹饰看吴国青铜器的审美价值 刘伟
吴国青铜农具初探 毛颖
吴干之剑研究 肖梦龙 华觉明 苏荣誉 贾莹
吴国暗花纹矛的检测分析与成因探讨 贾莹 肖梦龙 苏荣誉
吴国青铜兵器的金相学考察 贾莹 苏荣誉 林留根
吴国青铜兵器中的铜晶粒及其成因的探讨 贾莹 苏荣誉 毛颖
丹徒母子墩青铜器群铸造工艺考察 华觉明 肖梦龙 苏荣誉 贾莹
丹阳司徒西周青铜器群铸造工艺 华觉明 肖梦龙 苏荣誉 贾莹
吴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 N.巴纳著(施玉平 翻译) [1]
母子墩墓青铜器及有关问题探索 肖梦龙
苏南地区古代青铜器合金成分的测定 曾琳 夏锋 肖梦龙 商志
苏南地区青铜器合金成分的特色及相关问题 商志
试论吴越青铜器的断代分期问题 肖梦龙 [2]
相关链接[color=var(--weui-LINK)]吴世平:吴家本分重实情 实事求是不妄行 至德三让传家久 后辈当知谦为要[color=var(--weui-LINK)]吴洪浩:子夜阴阳说良知[color=var(--weui-LINK)]吴洪浩:遥祭祖坟山[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为无锡人的大局意识点赞[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保护祖坟山是全球吴氏第一要务[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考察吴氏祖坟山归来的嗟叹[color=var(--weui-LINK)]关于祖地最近谣传 我个人有几点想发声:[color=var(--weui-LINK)]吴龙保:我国考古界发现了真正的吴氏祖地[color=var(--weui-LINK)]吴龙保:梅里在哪里 ?[color=var(--weui-LINK)]考古发现的吴氏族人祖坟山 真实的力量[color=var(--weui-LINK)]考古呈现出来的天意 指引着吴氏族人祭拜列祖列宗[color=var(--weui-LINK)]网友略论《吴国王陵区初探》[color=var(--weui-LINK)]吴文化研究学者齐聚莞吴会,共探泰伯历史与吴文化未来[color=var(--weui-LINK)]大港土墩墓 - 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王室贵族墓地[color=var(--weui-LINK)]【历史考古】丹阳重大发现——吴国都城 吴国历史足迹曾走过何方?[color=var(--weui-LINK)]丹阳发现葛城遗址 吴国第二古都空白有望填补[color=var(--weui-LINK)]吴文新:2012年 吴国葛城遗址又有新发现[color=var(--weui-LINK)]世吴总会:办泰伯书院 扬优秀文化——再论泰伯书院[color=var(--weui-LINK)]吴王阖闾陵(苏州虎丘) 印山越王陵 以及 秦始皇陵[color=var(--weui-LINK)]江苏镇江 句容先吴博物馆(句容江南土墩墓博物馆)[color=var(--weui-LINK)]从荆蛮到朱方 姬周势力锲入湖熟文化与马桥文化[color=var(--weui-LINK)]苏州博物馆 叶文献:论吴人土墩墓[color=var(--weui-LINK)]南京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伯奔吴至横山的传说[color=var(--weui-LINK)]泰伯奔荆 与 泰伯奔江[color=var(--weui-LINK)]至今1111年的苏州泰伯庙 与 至今525年的无锡泰伯庙[color=var(--weui-LINK)]金山网:镇江是吴姓的发祥地之一[color=var(--weui-LINK)]陕西岐山 岐阳村 周三王庙 周太王陵 东坡村 泰伯庙[color=var(--weui-LINK)]陕西宝鸡岐山县 叩村(北郭村)泰伯庙[color=var(--weui-LINK)]大别山 天堂寨(衡山)— 泰伯仲雍 南岳是止[color=var(--weui-LINK)]鄂州 葛仙楼 句容 葛仙观 丹阳 葛城遗址[color=var(--weui-LINK)]雍州吴山祭祀遗址 吴阳上畤祭黄帝 吴阳下畤祭炎帝[color=var(--weui-LINK)]一座普通小山 一位至德君主 一对模范夫妻 两个顶级杀手[color=var(--weui-LINK)]复姓诸葛 或来自于朱方句吴
|